中国教育的历史进程是不断下沉的。周朝的时候用“封邦建国”制度,把周天子的宗亲和功臣封到各地建国,一方面用武装殖民的方式开拓周朝疆土,另一方面占据山河形胜之地拱卫周天子。这些分封出去的宗亲和功臣,便是后来的诸侯。按照周朝“封邦建国”的理论,诸侯国的土地所有权是国君的,土地产出的经济作物也是国君的,所以诸侯国君的都城,就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既然诸侯国君垄断了政治权力、经济权力,那么很自然的便垄断了教育权力。他们把有知识的人收拢到宫里,委任官职并且子孙世袭罔替,于是有知识的人世代有知识,有政经权力的人世代接受教育。这就是周朝时期的“官师不分”制度。官即师,师即官,官职和知识永远在小圈子里流通,和底层庶民没有任何关系,周朝就这样过了几百年。但事物总是要变化的。以“周平王东迁”为起点,中国进入绵延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乱世。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兼并,无数诸侯国消散在历史长河,那些垄断官职和知识的贵族们也失去依附的对象,逐渐流落民间,要么隐居山林教授弟子,要么凭借专业知识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至此“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中国历史上,教育第一次向底层庶民敞开大门,底层庶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力,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随着教育的不断下沉,知识在民间传播的越来越广,最终用两百年的时间,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折,中国大地上不断出现各类知识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之为诸子百家。据冯友兰的考证,儒家出自教授礼乐的人、侠客出自军队高手、方士出自医卜算命的人、法家出自诸侯国的政治家,那些集大成者便是孔子、墨子、商鞅、老子等等。诸子百家们成名之后,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授给众多弟子们。因为孔子的教育宗旨是……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46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