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所有人都被一张照片刷屏了。左侧,是吞噬一切的山火。右侧幽蓝的灯光,是无数参与抗击山火的战士。两道光交汇,组成一个“人”字。红和蓝、热和冷、黑暗和光明带来的对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民日报、新华社都纷纷采用这张照片作为头版头条。而那条蓝光是一个个人的头灯组成的,沿着山脉弯曲蜿蜒熠熠生辉,就像一条面对山火筑起真正的血肉长城。而组成这条长城的,除了消防、武警等专业正规救援力量,还有民间自发组成的志愿者。他们是退役军人、大学生、上班族,他们是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他们不分职业,无关性别,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高效编织出一张环环相扣的后勤保障网络,保障了山火扑救的最终胜利。有人说,这就是中国特色饱和式救援,这就是一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只是没人知道,这场救援战役的背后是什么?如果说这场扑灭山火的行动像一场战争,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自然就是后勤。其实这个说法在中国古代就有,比如中国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只不过古代冷兵器战争最大需求也只不过是“人吃马嚼”而已,满足起来并不太难。但是到了工业时代的战争,战斗力重要指标从人数变成了弹药投射量,这样带来的消耗就大大增加了。除了日常的水、食物、步兵武器弹药等等,还有油料、配件、炮弹等等等等,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在工业化时代打仗,后勤补给可是一门非常严肃的科学,牵扯了数学、运筹学、逻辑学甚至机械、电子专业的庞大学科体系,如果搞不定这个体系,那么就算你有1万门大炮,但是没有配套的弹药又能怎么样呢?这方面,我们都知道的“80万VS60万”的梗,就非常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淮海战役之前,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上能集中八十万大军,而解放军这边只有六十万人,老蒋信心满满,认为国军不仅武器装备占优,而且人数也处于绝对优势,取胜的把握是比较大的,所以自信地说出了“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的历史名梗。可是现实piapia打了老蒋的脸,他有80万大军不假,可是80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多么困难蒋介石心里有数么?显然没有。解放军虽然只有60万,但背后还有人民群众呢!在淮海战役之前,解放军占领的东北工业基地已经能够生产一部分前方需要的武器弹药,但是由于缺乏汽车,如何将东北运来的物资顺利送到前线部队的手上,就成了大问题。对此,解放区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历史优势,建立统一的支前机构,全权征调……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7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