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那些从不焦虑的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2022年07月22日  浏览(5988)人
0
图片
以下文章来源于武志红 ,作者武志红主创团



经常会被人问到: 到底该怎么缓解焦虑啊!

 

我也曾一度猜想,那些从不焦虑的人,是不是天生就拥有神奇的本领,让他们总是泰然处事。

 

但随着接触各色各样的人,我才发现:

 

总是从容的人,并没有什么奇妙的能力,真正让他们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其实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特质:了解并接受自己能力的边界。

 

即:清楚自己哪些事情办不到,哪些事情办得到。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做不到——

 

我们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把极其困难的事情,认定为自己“理所应当”要做到。

 

结果费尽力气也做不到,事后还不断谴责自己,导致身陷焦虑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01

不了解能力的边界

就会被“理所应当”围攻


我曾在咨询中,遇到过一位非常焦虑的妈妈。

 

身为老师的她,每天都在思考: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教好我的孩子?

 

我问她,“在你心目中,怎样才算‘教好孩子’呢?”

 

她说了很多标准:


女儿要比别人更加自觉学习;


女儿要比别的同学成绩要好;


女儿愿意接受妈妈给她的任何生活建议;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女儿都要愿意和妈妈讲……

 

我对她说,即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心理学家来培养,也未必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但她却说:可我是老师呀,所以我的女儿不能差啊!

 

原来,在她周围,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对她抱有着一个期待:你是老师,就理应把孩子带得很好。

 

被说多了,她也逐渐认同了这种期待,把外界标准当成了自己的内在标准,认为自己理应把女儿教好。

 

就这样,她不断给自己制造焦虑,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视作理所当然——我必须要把女儿“教育好”。

 

结果是,她在持续的焦虑和崩溃中挣扎,最终还导致了女儿的反叛——离家出走,而且找回来后,一句话也不愿和她说,母女间的隔阂非常厚。


从这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当下许多人共同面临的处境。


每天被周围人各种“理所应当”的期待充斥着:


工作时间越久,就应当在职场混得越好;


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有车有房有伴侣;


对方身上的小毛病,应当很容易就改掉;


和孩子讲简单的道理,他应当很快就搞懂……


很多时候,这些期待的目标,是跟我们的实际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

 

当我们顺从这些期待,并以此去要求自己时,常常会沉浸在一种“不确定的希望”中:


误以为自己很有可能实现这些高难度目标,但实际上这种希望伴随着强烈的不确定性,甚至几乎不可能达成。

 

这时,人往往会很容易掉进一个“隐形陷阱”:

 

做到时,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不会因此而肯定自己;做不到时,会认为自己很糟糕,因此强烈地否定自己。

 

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


02

能力边界之外

充满不确定性


很多人之所以盲目地去做能力以外的事情,是源于和别人比较,总怕被拉开差距。

 

但却忽略了,如果一直盲目做能力以外的事情,结果只会榨干自己的能量。

 

甚至可以说,“不确定的希望”比“确定的绝望”更加伤人。

 

我的来访者小A,因为纠结“是否要离婚”一事,已经接近崩溃,其中原因并不复杂。


小A想法丰富、乐于分享,但她丈夫却个性木讷寡言。结婚12年来,每次小A真诚地与丈夫分享交流,丈夫的回应几乎都是“哦”“原来是这样子”。

 

刚开始,小A还会耐心跟丈夫说,自己想要的回应是怎样的,丈夫也总是表示自己愿意改。

 

然而,事后还是老样子。

 

终于,不满积攒,小A开始爆发。但当她提出离婚时,对方又会紧张地表示,自己确实有问题,以后会改。

 

这又让小A重新燃起一丝希望——说不定这一次,他真的能改?

 

但结果并没有。

 

终于,经历了无数次的 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 后,小A的心理能量被消耗殆尽。

 

她也彻底怕了,哪怕对方再诚恳地保证,她也期待不起来了,而是终日处于焦虑中:


他这次说的是真的吗?万一他又做不到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让他改变吗?


对此,我坦言:

 

在我看来,你之前试过的方法,都非常真诚、到位,我实在想不到如何去优化了。而且你是否有想过,或许你的丈夫就是无法改变的。

 

在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上,投注大量的期待,正是小A持续崩溃的根源。

 

因为,丈夫12年都改不了,说明这件事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质上难于登天。


 

当我阐明这背后的真实难度时,小A尽管很痛苦,但也开始慢慢地接受事实。

 

最终,她决定彻底放弃了改变丈夫的念头。

 

那一刻,她感受到的是“充满确定感的绝望”:

 

一方面,她终于接受了丈夫无法被改变的事实,这确实让她非常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痛苦又给了她一种确定感,她从此不用每天都去瞎猜丈夫的想法,也不用去想新的沟通技巧了。

 

相比于之前的胡思乱想,现在她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自己能否接受这样子的丈夫?


如果能,就继续过下去;如果不能,就决心分开。

 

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选择怎样的生活”上,主动权在自己,事情变得可控多了。

 

相信大家从小A的变化中也能看出:

 

学会给自己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感”,对缓解自己的焦虑至关重要。


03

缓解焦虑

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


那么,该如何找到“确定感”呢?

 

在我看来,有以下3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一、承认自己的“能力边界”。

 

具体来说就是,一旦察觉到能力跟不上,即将陷入焦虑时,可以试着跟自己说以下两句话:

 

1. 这事很难。

 

事情的难度,并不是由别人的看法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实践结果决定的。

 

很多看似简单,但尝试了很久都没有结果的事情,说明它们确实很难。

 

及时承认事情的难度,可以让我们减少自我苛刻。

 

2. 这事我管不了。

 

如果一件事情不仅很难,还给你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那么不妨试着去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就像小A。后来她和我说,如果能够早点意识到自己管不了丈夫,也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因此,找准时机对自己说“这事我管不了”,至关重要。


二、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

 

想要缓解焦虑,我们可以把目光锁定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并且越具体越好。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当老师的妈妈。

 

如果想要从痛苦中走出来,那么她可以试着去思考:在教育女儿这件事情上,我能干预到的是什么?

 

比如,在听女儿讲话时,可以少一点评判,多一点好奇孩子的真实想法。毕竟,任何父母都无法确保孩子想得和自己一样。

 

很多时候,盲目追逐高大上的目标,其实是内心太虚,急着去证明自己。

 

而真正的强大,反而是能够面对事与愿违,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具体的事情之上,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

 

三、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

 

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后,便要学会放下高期待,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对此,我想分享一个方法——学会欣赏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

 

曾有心理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

 

女大学生小柳找心理老师咨询她的困扰——如何让自己晚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看书。

 

小柳她原本计划每天晚上看书充实自己,但实际上计划总是被打破,不是忍不住玩手机,就是看连续剧。

 

每次计划落空都让她很自责: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做不好?

 

通过简单沟通,老师很快就发现,小柳平时肩负的工作,远超于其他同学,她既是学生会干部,又是钢琴社团的副会长,同时还兼任班上的学习委员。

 

一般来说,背负这么多的事情,晚上想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在小柳看来,这种正当的小憩,却是罪不容恕的。

 

老师试着引导她明白,她的期待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小柳虽然理性上认同,但心里依然非常痛苦。她总觉得,一定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让自己专心看书,只是自己还没有找到。


后来在沟通中,老师发现小柳很聪明,工作只要交给她,几乎都不会出差错,并且她很多才多艺。

 

于是在每周咨询中,老师除了和小柳探讨如何专心看书以外,还会花大量时间去讨论她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


学生会的工作这么繁忙,你是怎么坚持过来的呢?


学钢琴这么多困难,你是怎样一个个克服过来的呢?


是什么原因让你能够如此坚持地要求自己不断精进呢?

 

在小柳心目中,这些事情原本都是应当的,自己也不曾因此而自豪。


但老师的提问,一步步破除了她的“理所应当”的思维。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小柳也开始放慢脚步去欣赏自己。

 

这样的沟通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小柳在一次咨询中说:老师,我想通了,晚上看不进去书就不看吧,我不去改变它了。

 

老师好奇背后的原因,小柳说:


我意识到了,如果是能做到的事情,我早就会做到了。


学钢琴、处理学生会事务那么难我都做到了,我这么久都做不到晚上认真看书,说明它就是做不到的。


产生这个变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小柳之所以想强迫自己看书,是因为她对自己不够满意,需要通过实现更多目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自己的原有价值,是很难接受自己的能力边界的。

 

换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能够停下脚步,去细细端详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便能慢慢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放下高期待,也更能与自己的无能为力和解了。

 

- 写在最后 -

 

写到这里,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说法——

 

人一辈子会成长3次: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并非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发现有些事情,即使竭尽全力去做,却依然会没有结果;


第三次,是知道即使不一定有结果,但依然会选择全力以赴。

 

前两次成长,是在击破“理所应当”,并接受“事与愿违”。

 

而第三次成长,则是当我们不断把目光锁定自己能做的事情上,一步步去努力,去感受、见证自己的能力与成长,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世事的变幻莫测。


— THE END —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487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吴啊萍”,是谁?
下一篇:朱标英年早逝对明、中华、世界之影响!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