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作家倪匡去世了,如大家所见,引发了网络上不小的讨论。就如同现在很多00后已经不认识金庸一样,作为比金庸的流传度要差一两个层级的作家来说,内地读过倪匡作品的大多是像我一样小时候混迹于五毛一天的租书屋的8090后,再往上和往下的两代人往往对他可能就仅限于听说了。倪匡的代表作卫斯理系列,确实是最适合当年租书屋的类型,册数极多,题材吸引人,阅读门槛低,每本都比较薄,借阅过程中丢失损坏了老板也不是太在乎。倪匡曾经被很多人捧为华人科幻的代表,实际上,这是挟当年整个香港文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得来的“地位”。在刘慈欣爆红之前,在互联网还没广泛普及的时候,大陆科幻文学的受众是很小众的,虽然《科幻世界》杂志1979年就发行了,但整个发行史上最高发行量也不过40万份,要知道,纯文学杂志《收获》,在八十年代发行量都有上百万份的时候,可以说科幻文学的受众在国内长期比主流纯文学还少。再不然,科幻文学就往往以儿童文学的亲戚身份出现在各种中小学课外阅读的书单中,比如很多人中小学时接触儒勒凡尔纳,就是因为这是教育系统指定的课外读物。国内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王晋康就曾表示:在中国,科幻作品在文学长廊里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我希望文学界把我们'招安'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借由当年全国遍及每个县城,数量庞大的租书屋,卫斯理系列就成了不少人的“科幻启蒙”,这是两岸历史文化的特殊时期造成的现象。长大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阅读量的增长,大部分人再回忆起卫斯理系列,往往会一笑置之,但这确实也算当年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这次倪匡去世,面对媒体中一片缅怀赞颂之声,很多网友指出倪匡早年在大陆犯罪之后逃到香港,后来是个坚定的……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6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