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大秦锐士解码,秦风肆虐太行!


2022年06月25日  浏览(4636)人
0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当故事来看


再说几句吴起这个人。
从将的概念上讲,他是一名优秀的将军,可以冲锋陷阵。爱惜兵卒,曾给士兵吸脓血。
从统帅概念上讲,他可以坐镇中军指挥。
从名将的角度看,他在战场上表现不比任何人差,可以和白起、李牧等人匹敌。
从军事家概念上看,他留下兵法,当初和孙武并称“孙吴”。
从政治改革上看,他可以和商鞅对比一番。

这个人的综合素质可以说非常之高,丛林时代在任何地方都是绝对强者。但是在历史中,他的评价并不高,而且经常被泼脏水。原因其实有两个:
其人杀妻拜将、冷酷无情,和道德伦理观念冲突,私德有亏。通俗讲,就是才能太突出,而德不配位。于是就成了君主和伪君子们泼脏水的天然对象。
另一个因素就是,其智商超高、才华横溢,但情商貌似跟不上。在鲁国,因小人谗言被质疑,去魏国。在魏国建功立业,又被小人谗言,被迫出走楚国。在楚国,反而死在小人之手,非常窝囊。其功业基础不牢靠,没有发挥到最大化。吴起的一生,雇佣兵的一生。大家都把他当成一个强悍的工具,而没有充分的信任。当然这也是东方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其后就发展成刘邦、朱元璋对开国元勋们的策略,就是雍正对年羹尧等人的策略,说起来是帝王之术、高深莫测的样子,实际就是没有契约精神、独断专行而已。

回看魏国,初期奋发图强,有能力时却没有追求,战略诉求不强。当时吴起对秦作战有着决定性优势,魏国却并没有灭秦夺关中的战略计划,更没有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于是魏国的强兵就变成一个四面树敌的游戏。魏国把周边的秦、赵、韩、齐、楚分别打了一遍。原本就是四战之地,再四面树敌,而且没有灭敌规划,结果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魏国弄到后面,反而因内部斗争逼得吴起出走楚国,武卒失去灵魂。当然另一方面也有魏当家人对吴起冷酷无情的深深忌惮,只把吴起当雇佣兵使唤,而不是当栋梁看待,不给予绝对信任。
吴起离开之后,武卒失去魂魄,但战力犹在。魏惠王(文侯之孙,武侯之子)期间重用庞涓(不知生日,但死的时间很明确,公元前341,武卒回光返照。纵观魏国历史,吴起之外,也只有庞涓能和名将沾点边。

庞涓本性和吴起一样,冷酷无情,掌兵者性格,具体表现为对老同学孙膑的残害。庞涓的老师是华夏数千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谷子。谁也说不清鬼谷子这个人是啥样,但都知道他很神,堪称纵横家之祖,也是玩阴谋的宗师。传说庞涓、孙膑、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其实这有点扯,四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时代。然而他的那本《鬼谷子》是谁也不敢轻视的,不管是战场、商场、官场,都用得着,整个东方华夏文明圈都是如此。

以鬼谷为师,出山即拜将(好比名牌大学毕业就担任大公司负责人),庞涓的起点非常高,这点比吴起强;但是才华和胸襟却比不上吴起。庞涓觉得孙膑才华在自己之上,担心他日后成为自己的威胁,就想办法把孙膑骗到魏国。庞涓对孙膑是矛盾的,他原本希望孙膑为自己所用,又担心驾驭不了,加上嫉妒,就捏造罪名、砍去孙膑的双足。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使,说服齐使秘密将自己弄到齐国,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如果庞涓格局高点,学学鲍叔牙对管仲,学学伍子胥推荐孙武,魏国的命运又不一样。如果孙膑指挥魏武卒,效果如何?
 
图片

整个战国期间的魏国和齐国历史的核心,就是两位师兄弟的恩怨情仇。然而历史事实证明,庞涓确实不如孙膑。公元前354年,赵攻魏之盟国卫;魏干涉,庞涓带兵包围赵都邯郸。赵扛不住魏武卒,求救。韩弱小,没能力;于公元前355年向齐、楚求救。齐决定出兵相救。然而庞涓统领的武卒战力强悍,直接攻破邯郸。孙膑建议直接进攻魏当时最大的城市大梁(现开封,当时魏国的国都还在安邑),围魏救赵。庞涓得知消息,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埋伏。当庞误带着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遭遇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武卒损失惨重。
此后赵收复邯郸。继位的赵武灵王深感耻辱,遂推动“胡服骑射”改革,开创农耕范畴内的骑兵大规模应用。赵边骑,名扬天下。

第一次败在孙膑手上,庞涓不服气,等待报仇的机会。十年之后的342年,魏惠王再以庞涓为将,大举进攻韩国。软弱的韩国学赵国,向齐求救,齐再以孙膑为将。孙膑故技重施,来一个围魏救韩。孙膑指挥齐军,通过一系列精妙运作之后,在马陵那个地方设下伏兵,庞涓再次中计,陷入包围圈,大败,本人也中箭而亡。
孙膑大仇得报,军事生涯也走到尽头,转而著书立说,写下《孙膑兵法》。

孙膑用兵,奇险二字,犹如他的人生遭遇。孙膑兵法,也以奇险著称。后世东方将帅之中,农耕文明范畴内,只有霍去病、粟裕等少数统帅继承发扬了这种风格;在游牧文明那一脉使用反而较多,蒙古和满清不少统帅,都是诡异派用兵。
庞涓败亡,魏武卒伤筋动骨,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和吴起练兵留下的红利消失殆尽。但武卒最终却是被秦锐士送入历史。
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如今陕西省的地图外形轮廓很像一个跪射俑!

图片 

巴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很像秦俑的头部;中部是关中平原,似秦俑的腰部;而南部则是秦巴山区,就像秦俑的双腿,由北向南依次勾勒出的轮廓就映照成一尊跪射俑。这当然是一个巧合,却也像大秦锐士留给后世的一个启示。
 
大秦锐士是如何炼成的
 
话说秦面对魏之武卒崭新的步兵战法,惨败,上下震惊。
要知道老秦家祖先积攒家业的过程,就是与天斗、与人斗,依靠战斗力起家与发家。春秋几百年,从没有经历那样的耻辱。战国刚开始,就被吴起打得灰头土脸,秦知耻而后勇,于是学着魏国和楚国变法,奋发图强。

商鞅变法,吸取了李悝和吴起变法的不彻底性和不连续性,力度更大。变法本身有很大争议,比方说那些愚民和弱民的策略,简直就是灾难;但本质只有一个:富国强兵。

战国时代有四大军种非常著名: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
其中齐技击成型于春秋。齐庄公创立技击的募兵制,然后招募一批勇士,训练其徒手搏斗、角抵、游泳、骑术、剑术、射术及各种杀敌技能,然后让他们通过上阵杀敌获得相应爵位。这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作战技能很多,故称:技击

技击之士,疾如锥矢,战如雷电!齐桓公和管仲通过技击之士称霸春秋。然而齐技击战士是春秋的玩法,到了战国时代,技击战士无法大规模兵团化作战的缺点被放大。所以荀子在《荀子·议兵》中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大秦锐士如何胜过魏武卒的呢?其实就是以魏武卒、齐技击为蓝本加料而成。

首先从制度上,秦人制定二十级军功爵,从低向高依次为: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如果不太好理解,可以参考下公务员级别制度,或者华为、阿里等大企业的薪酬制度。

秦军严格执行这套制度,不论出身贵贱,而论战功的大小实行封赏。而惩罚方面,秦也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比如推行连坐法,把秦军同一作战单位的将士捆绑在一起。如此情况下,为改善生活,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只有一条路:上战场,砍人头。
在秦人的军规下,秦人的生活变成——
战场只有颜如玉
战场只有黄金屋
战场只有千钟粟
 
 
升官发财的道路是明确的:上战场,砍人头。因做法公平,公开运作,童叟无欺,最终发扬广大。当然制度有了,还需要有人把制度转化为实际作战能力。如何对标魏武卒训练秦步兵呢?这个任务落到司马错身上。
司马错这个人呢,据说是司马迁的祖先,当然他不是搞历史的,而是玩政治和军事的。他和王翦、赵高等人一样生卒年月不详。他被史书称为秦国名将,其实他更像名臣。他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和张仪有一番争论。张仪让秦惠王先攻打韩国,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张仪虽然牙尖嘴利,能把白说成黑,把花生米说成樱桃,但硬是没说过司马错。攻打蜀国,相当于拿下四川盆地,给秦国提供一个安稳的大后方。这在秦国历史上是决定性一步。

司马错干的第二个事儿,就是被惠文王任命为上将军,以魏武卒为蓝本,组建秦帝国的锐士。魏武卒的要求是,士兵要三层铠甲,头戴钢盔,手持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带三天军粮,负重50多斤,连续疾行一百里。——已经很变态了。司马错对锐士提出更为变态的要求,在武卒的基础上,增加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负重达80多斤。为啥要如此这般虐待自己?因为魏武卒给秦人留下的耻辱太过震撼。不超越,秦人睡不着。
 
图片
正因为锐士如此变态,所以20万新军中,只选出1600名锐士。锐士的编制,也和武卒类似,以千人为基本作战单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任千人长白起会成长为杀神。因为千人长就是秦军名副其实的兵王,在战场上一步步砍人头积累军功。

当然在大规模战场上,单兵素质虽然很关键;但更具备决定意义的,还是如何配合。一群没有配合的狮子,未必能干得过一群有配合的狗。军队配合的基本套路:军阵,武器系统,还有就是后勤装备。

改革后的秦军,步兵为主,和车兵、骑兵一起组成秦人富有特色的军阵——
前方是手持弓弩、背负箭囊的步兵,为主体。
步兵后是车兵: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八人为一个基层单位,六乘为一组,十八乘加指挥车一乘为一队。士兵手持各种长兵器组成的近战部队。
两翼为弩兵和骑兵: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这种编制类似于《六韬·均兵》篇的“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

后卫部队也是弩兵。兵马俑出土的弓弩有大小两种:小者射程为150米,大者射程可达800米以上,是当时那个世界射程最远的制式武器。
有一个有趣的假设,假如巅峰的大秦锐士碰到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或罗马军团会怎么样?当然这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对比起来可能争论比较大,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就是在战场上,秦军的弓弩覆盖半径大于马其顿方阵或罗马军团。

秦军所有兵种都装备有大量的弓、弩、箭。规模宏大的一号坑,步兵都“背负矢箙,手持弓努”;二号俑坑有一个专门的弩兵队列。骑兵俑形象是“一手牵马疆,一手作提弓状”。如此情况表明,弓、弩、箭是秦军最主要的武器之一。
图片
 
如此军阵,进可攻,退可守。
敌人尚在远处时,弓弩兵便可放箭,杀伤敌士兵;特别是弩,制作精良,射程较远、穿透力极强,有效杀伤范围是150米;当敌人冲近时,手持各种长兵器的秦军车兵可以冲入敌阵,造成杀伤。

秦军更大的优势在于,武器装备还高度标准化。秦军很牛的地方在于,武器装备的同一种零件都可以互换。工业文明到来之前,这是非常牛逼的事儿。根据生产力发展,铁器是农耕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东方六国都用铁器,秦军用青铜器。但是秦人在用青铜铸造武器时,很好地掌握了铜和其它元素工艺的配比,锻造出硬度和韧性兼具的兵器。

以剑为例,春秋时代的剑,一般长30厘米左右,到战国时发展到6070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剑,分别为8189913厘米。化验发现,秦剑由铜锡合金铸成,铜占7639%,锡占2138%,并有其他13种微量元素,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
 
图片
剑身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仍然光耀夺目。表明秦兵器虽然是青铜,但质量并不差。而且青铜工艺成熟,品控能把握得非常好。最终用青铜武器的秦国统一了用铁器的六国,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秦国兵器表明,最牛的科技(铁系武器)不见得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武器系统才是最好的。

秦军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耕战”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以郡县为单位征集兵员。正常年代的秦国,17岁的男子须向官府登记报告,登记后,从23岁起,要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都城或边地。战时应急,1560岁成年男子都是征召对象。不仅是贫民,甚至连奴隶、罪犯也会被送上战场。这种制度让秦人亦军亦民,相当于把秦国社会变成两点一线:种地和打仗。用现代术语来说,商鞅变法把秦国变成一个农耕文明版本的军国主义。如此体制下,秦人动员能力、承受战争能力,都远胜其他国家。

这样的体制,这样的秦军,就是大秦名将们表演的基础。白起、王翦、王奔等人,因此才能大展身手,才能所向无敌。秦王依靠这样的体制、这样的秦军、这样的名将征伐天下。
 
业界神话,杀神白起
 
秦人打仗有多牛呢?随便什么级别,拉出去就能上战场。
公元前341年,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实力增强,商鞅率领秦国新军进攻魏国的河西(就是当初吴起当太守的地盘)。经过一系列谋划之后,秦军击溃魏军,河西之地被秦国占领。当年吴起在魏国打下的基业毁于商鞅之手。当然对于商鞅来说,偶尔上战场,只是副业,其主业还是治国。战场砍人头的事儿,主要交给名将们去干。

司马错虽然是名臣,但上了战场也不含糊,曾经统帅秦军击溃六国联军。看秦国这体制,秦王之下,谋国者商鞅能上战场;身居高位的司马错能上战场。至于一线将军们,没有不能打的。这就好比开公司,所有人都是业务高手。因为对秦国来说,打仗就是最大的业务,因此全员都上去。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会出现白起这种名将,从基层爬起来,成长为杀神,成为业界神话。只不过他的业务是斩杀人头。

在《芈月传》中,白起是被芈月收养的愣头愣脑的狼孩,后被芈月的弟弟魏冉带入军中,成为一代名将。实际白起跟芈月没任何关系,但确实是被魏冉挖掘出来。
白起起于大秦锐士,属于万里挑一的特种兵;因表现出色成为秦锐士第一位千人长,类似于特种兵王。但白起真正影响后世的地方在于其指挥作战的艺术。
 
图片
 
论军队构建,白起不如吴起,因为他没机会练兵,练兵的事儿被司马错干了。
论军事理论构建,白起不如孙吴,没有留下兵法。
论临阵指挥,白起代表战国时期,也许是整个中华帝国时代,战争实践的最高水平。

白起用兵的最大特点,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并总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执行起来总是能对敌方发起毁灭性打击。
伊阙之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鄢郢之战,采用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
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赵军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歼灭。
看白起指挥的这些经典战例,品类繁多,没有重复,但结果都一样,胜利。

当然这些基础都建立在秦国力基础上。秦强大之后,和魏一样四面出击。东方各国对秦国的态度,由惨败魏国时的嘲笑而变成恐惧。和魏不一样的是,魏处于四战之地,秦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这就是大秦锐士的力量,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秦要统一天下,必然打通前往中原的通道。首当其冲者,便是太行山附近的韩魏。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与韩魏联军决战。这是白起第一次做统帅(级别处于秦二十级军爵中的十二级,左更级),指挥大军作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当然在此之前,白起在秦军中已经崭露头角,比方说一年之前,作为左庶长(十级军爵)的白起夺取了新城。韩魏联军虽然军人总数在秦军之上,但彼此并非一条心,互相观望,谁也不愿先出来正面和秦军硬抗。白起见此情况,微微一笑,以少量兵力钳制韩军,猛攻魏军。

魏军主帅公孙喜(也是联军主帅)一边仓促应战,一边让韩军增援。韩军假装自己也受到猛攻,不听调遣。很快公孙喜战败被擒杀,魏军惨败;韩军随后也失败。白起此战大胜,斩杀韩巍联军24万余人。此后韩巍两国,看见秦国就发抖,只知道割地求和。

伊阙之战后,魏武卒就此步入历史。魏为什么没有重新编练魏武卒图谋再起?表面原因是没有吴起那样的人;真实原因在于魏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只剩下河南中部(开封附近)一块领土,失去支撑武卒的基础。相当于在立体史观中,失去最高级别的支撑,气数已尽。
韩魏战败,高科技(发达的冶铁技术)落入秦军之手。秦国更加强大,但东进之路并非坦途。韩魏虽然被打熄火,但三晋大地上还有赵国实力尚在巅峰。

赵国,也是吃了魏武卒苦头之后搞改革。只是赵武灵王走了另外一条路。那条路对中国军事战争史的影响绝不下于魏武卒与秦锐士。
赵军,成为摆在白起面前的新难题。那么白起如何解决难题?后篇写,赵时风月。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497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失落的欧洲,智商是硬伤!
下一篇:统计的艺术,皇帝的新衣!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