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与病毒共存”的呼声在国内就此起彼伏从未断绝。很多人以为这是立场问题?其实普通人希望“与病毒共存”更多还是经济问题——服务业是承担我国就业最大的行业,疫情冲击最大的偏偏就是服务业。绵延3年的疫情已经让很多家庭经济出现问题。很多人可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改变我国动态清零的政策,改为与病毒共存,那么民生经济就能迅速恢复。真是这样的吗?有一位中国网友形象描述了欧洲国家与病毒共存后的状态,以下是微博用户吃果果的小女孩描述:人在法国,在打了两针科兴一针辉瑞的情况下还是不幸感染了。什么叫共存,共存就是所有人都会被感染,或早或晚,而且是一波波的感染,我有同事已经在两年里感染三次的。国内有人抱怨说没完没了的隔离和核酸检测,实际上共存后也是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加上没完没了的被感染。感染后的症状绝大多数人是发烧3到5天,然后一家人陆续发烧3到5天。公司里永远不会满员,因为每天去公司就听说对面谁谁谁阳性了,你密接赶紧去测一下吧,永远是非正常状态。根本不存在国内想象的那种共存,就是仿佛共存了生活就跟以前一样。不一样了,完全不会一样了,每天都担心自己会感染,自己感染后又担心传染给家人。每次感染都有极小概率重症,这种感觉就好比那个经典问题,你永远被一只蜗牛追杀,碰到你你就死,你愿意吗?共存就是这种所有人被蜗牛追杀的感觉。所以,即使是与病毒共存,或者躺平,同样会对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害。比如美国为啥通胀指数节节攀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运输业从业人员感染,导致运输服务业缺员严重,然后才产生了供应链的危机。所以,中国动态清零的策略反而是经济代价最小的办法。实际上国家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打开国门的方案,也就是如何更为精准的防疫的方案——2月的冬奥会就是一个成功的试点。冬奥会入境人员很多都来自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那么怎么样才能兼顾防疫与成功举办冬奥会呢?首先,我们推出气泡式管理模式。何为气泡式管理模式?就是在北京设置入境人员的专用“气泡”区域,这个气泡区域涵盖抵京、交通、住宿、餐饮、竞赛、开闭幕式等所有涉冬奥会区域。也就是说,所有涉冬奥会区域都进行封闭式管理,配置专门交通工具,只要气泡不破,即使气泡内出现疫情也不会扩散到北京其它区域。那么,怎么保证气泡内不爆发疫情?……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6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