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央行宣布向中央财政上缴超一万亿元利润——约工农中建四大行利润总和,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大疫之下,央行“不小心”赚了一万亿,令人感到困惑:央行不是公共机构吗?怎么还负责赚钱呢?还能赚这么多?它是如何赚得巨额利润的?央行向财政部上缴万亿利润,是货币扩张还是财政扩张?另外,央行会不会亏损?万一巨亏咋办?本文以“央行上缴一万亿利润”为切入点,分析法币制度的历史起源和中央银行的身份冲突,及其引发的经济后果,探索未来的货币制度;分上下两篇阐述。这事直觉上会感到匪夷所思,从中央银行制度的角度来看又很正常。央行贵为“银行的银行”,从来不以赚钱为目的,但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被动地”产生利润。这就是凡尔赛的天花板。中央如何被动地赚到1万亿?人行称,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其实,央行赚钱的方式跟商业银行没区别:吃利差。开打人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中最大的两部分是外汇资产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央行的利润主要来自这两块资产的利差。外汇资产收入主要是人行购买的美债利息收入。简单推算:2020年末外汇储备3.22万亿美元,2007年至2016年外汇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42%,近些年随着美债利率下降而有所降低,2020年为2.73%。以2.73%推算,近两年的外汇投资收入约1700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折算约1万亿人民币。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央行(强制)吸收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强制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约1.6%(法定存准利率1.62%、超额准备金率仅0.35%);同时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再贷款、再贴现),通过MLF、SLF、PSL等工具操作,贷款利率3%以上。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利差大概1.5%。近年央行宽松扩表,贷款扩张,这笔利差收入增加。但利差收入和外汇投资收入原则上均属被动收入。怎么理解央行上缴利润?央行上缴利润给财政部,跟中国铁路、烟草等央企上缴利润没区别,也符合央行制度的国际通行规则。利润上缴是扩张货币还是扩张财政?……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56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