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人与人正在加速分化!


2022年01月18日  浏览(8038)人
0
来源:大树乡长(ID:dashuxiangzhang)

17日有两个数据公布了:


一是2021年GDP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二是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48万人。


图片


围绕这两个消息有太多解读了,我就不凑热闹了,毕竟这两个数字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重要在于这确实是一个重大标志,人的心态、认知往往是同某些关键的标志性事件和时间节点绑定的,这些标志性节点也影响了政府、社会、资本、企业的种种决策。比如2021年一系列的政策,就是以7普人口数据作为一个关键节点。


但也不重要,在这个节点到来前,事物一直在发展变化,早在几周、几月甚至更早以前,就已经能够判断最终是一个什么结果。比如今天公布的GDP,我们早就能判断平均增长可以达到5%左右,又比如人口数量,开始负增长也无非这几年的事。


本质上这仍然是量变,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借着这两个数字谈太多,很多在之前就已经谈过了。



今天真正想聊的是围绕这两个数据发生的观点分化问题,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分化。


2021年从GDP增长上看,经济显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去网上看看、去现实中问问,尤其看看很多新闻下面的评论,很多人最直观的态度就是经济不好。


这是第一个分化:同样的现状,不同人认知完全不同。


如果从经济整体增长、外贸、用电量、物流乃至私营部门整体收入这些大指标看,今年的经济显然是不错的,也有很多人赚了不少钱。


但是如果从很多城市地方财政去看,今年的经济恐怕确实不乐观,就算北京都已经在大规模削减财政开支、压缩政府项目,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增收的压力压到各部门,甚至已经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到比较发达地区通过各种方式融资借款等等现象,一些地方公务员工资已经开始扣发了。


如果从更加具体的个人视角去看,恐怕就觉得更难了,最直接的就是很多人表示自己收入减少了、不敢花钱了。


其实这件事本身是两个维度的事,根本区别在于分配不均。


从整体上看,中国今年的经济当然还行,外贸、大宗、新能源、数字经济等等都不错,基建也在恢复,虽然受疫情和政策影响,旅游、客运、教培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是整体基本稳定,包括餐饮、消费也大致和往年差不多。


但GDP毕竟反应的仅仅是生产和服务端,生产出来的东西需要分配到大家手里,才能够真正影响大家的直接感官。


现在的问题就卡在分配上,既有薇娅这样被罚13.41亿的,也有数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更有很多农村老人一个月只拿到国家提供的一百多元基本养老补贴。


那么当下,就有了两种分歧:


一是认为公平分配更加重要,蛋糕做的再大,老百姓得到的好处有限,要优先进行分配调整。另一种则认为想把蛋糕切好太难了,还不如优先把蛋糕做大,再重心转到分配上。


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完全可以协同开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当然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优先度会有所区别。


但是支持不同意见的大概率来自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之间越来越难以彼此理解,而我们正在逐渐丧失不同群体互相理解的共同媒介,以至于眼看着分歧只会越来越大,各方越来越极端化。


这就要提到第二个分化:同一个事件,不同人获得的信息截然不同,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分歧。


我们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基础上,产生了太多的新的维度。


甚至可以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专门为他定制的信息小世界里,相比我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现实世界的信息实在太少了。


在过去20多年前,无论大家有什么分歧,信息获取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无非是电视、广播、报纸,在较为完善的管理下,大家获得的原始信息相比现在区别很小,至于个人解读又或者互相的辩论,无论观点分歧有多大,终归基于一样的信息基础,大家互相批驳的论据还是一样的。


这就从根本上将分歧缩小到一定范围。那个时候虽然有些人通过各种小道途径又或者某些小报、坊间闲谈获取不一样的信息,但大体可以忽略。


但是现在,讨论问题的统一信息基础没了。


每一个人看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其实活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不仅仅因为个人生活经历、背景出现了观点、立场的不同,在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获取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就像前不久我参加的一场朋友聚会,几乎有大半人明确嫌弃中国,更倾向于国外,然后列举出种种论据。这些论据大多数就来自于各种信息推送,其中有的朋友曾经观点比较一致的,结果几年不见已经有了堪称根本的差异。


本来,成年人思想已经比较牢固了,很难改变。但数字时代的推送,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针对个人喜好,今天偏一点,明天再偏一点,用不了多久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被大数据“PUA”着,而这也加大了人的分化。


这里的分化并不仅仅是人的观点分歧,更重要的是从认知上影响到个人发展。


比如前面举例的那些就是认为国外好的,就会对国内充满不满,产生诸多戾气,一有机会也会更倾向于自己或者让孩子前往国外。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看,对于普通人或者所谓的中产而言,待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大概率比国外哪怕美国好,如果在国内都做不好,很难想象顶着疫情、语言文化不通甚至是歧视等等压力,还能做得更好。


类似的例子还体现在男权女权问题,已经有夫妻因为看到太多婚姻悲剧的推送,直接影响到感情,好好的家庭搞得都要离婚了。而最开始他们相互可能仅仅是一点点小小的不满,想要到网络上寻求安慰,结果被引导的越来越偏斜。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人和人的差别不断增大,客观上可以说进一步导致了人与人的不平等以及认知的差异。在过去,我们常说美国的社会分化,谈美国的极化现象,但是仅仅几年过去,我们自己也开始进入这个阶段,而更加发达的数字时代,加速了分化。


这个问题当然是需要解决的。


从根本的角度,需要国家出手,去规范算法推送、打破信息茧房,去重塑传统信息渠道的权威;更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调整好收入分配,缩小人与人的收入差距,才能让更多人站在尽可能一致的立场上,更加平和的看待社会问题。


但还是那句话,国家的时间尺度相比个人太长了,对于个人而言,还是要立足于自身。


还是要看到,无论总体经济好与坏,无论所在的企业或者部门发展如何,终归有些人发展的比更多的人好,我们还是要先努力成为这些超越平均甚至更加强大的人。


既然现在社会必然越来越分化,而且分化就是从信息获取和认知入手,那个人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性地提高对诱导信息的抵御力,更多获得不同角度的信息,支持更加准确的判断。


核心当然是独立思考,对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都做一些保留,不要极端化,尽量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观点,这也是保存好自己独立判断的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点,有一些基本能力,比如逻辑、批判性思维、自我反省、复盘纠错等等,也可以刻意关注两个矛盾经常相左的不同信息源,对照着看,尽可能克服自己的立场偏差。


只要内心有这样一根弦,时不时的反思自己,就算吃些小亏,终究还是能够挽回,纵使还会有些偏颇,但已经足够了,日久天长积累下差别也就拉开了。




已有836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6国集体访华,显示了3点信息!
下一篇:深度分析:为何突然战云密布?谁更需要这场战争?
评论或留言 0

关注公众号获取新网址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