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是今年宏观经济持续关注的焦点。但是,到了年底,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相向而行”。11月,美联储宣布缩减购债计划,预计到明年中旬终结宽松,为货币紧缩做准备(预计明年下半年加息)。12月,中国央行宣布全面降准,这是下半年第二次降准,旨在维持流动性充裕。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周期为何错位?明年的政策走向如何?会有什么样影响?本文分析本轮两国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成因与影响。近日,中国央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1.2万亿元左右。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有些人问,这次降准是否意味着市场上将增加一万多亿资金?央行表示,“此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什么意思?央行通过短期流动性便利(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手段回收或释放货币。到12月和明年1月,分别有9500和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到期。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减少1.45万亿到流动性。为了保持流动性充裕,央行决定全面降准,相当于用1.2万亿置换即将到期一万多亿货币。今年7月,央行也降准0.5个百分点,目的也是置换7、8月到期的1.1万亿中期借贷便利。只是当时降准比较突然。其实,去年年底开始,国内经济学家及市场都在预期美联储将调整货币政策。但是,我们低估了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美联储将充分就业目标置于通胀目标之前,同时采用的是长期通胀目标。这就导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的靴子迟迟没有落地,市场等到有些“干涸”了,实体企业融资困难,央行“突然”降息。两次降准的政策目的都是支持实体经济,但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7月降准试图给中游制造输血。当时原材料价格高企,上游价格涨势与下游价格涨势剪刀差巨大,中游制造成本高企、利润被削平。如今,上游大宗及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这次降准试图让吃进高价原料的企业度过难关。所以,不管是7月降准还是12月降准,都不会使得市场上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持流动性充裕。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5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