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混混”,从学术上来讲,是一种乡村越轨者。他们在普通民众眼里“看起来不务正业”,以不良手段获取利益,扰乱社会秩序。时至今日,乡村“混混”的踪迹仍存在一些村庄中,并且随着现阶段的人口流动,进入到城镇中,形成新的城市混混群体,部分甚至走向灰色或黑色地带。这些乡村“混混”的生活,大多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还会有偷鸡摸狗的行为,在街头游荡还会滋事挑衅,给当地的村民或居民带来很大的困扰。当然,除此之外,乡村“混混”可能并不只是你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以往的他们可能也有一些“阶级较高”的身份。有人研究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混混”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60年代出生的初期乡村“混混”,在80年代进入“江湖”,他们从小更多地被称为“顽孩子”。不过,在1983年左右,由于各类强奸案、碎尸案等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中央对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高效的打击。所以,80年代的乡村“混混”风气得到压制。不过1990年后,随着打击运动的逐渐平息,乡村混混又开始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继续不学无术,四处游荡,干着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甚至还会因为盗窃、勒索等事情被处罚。当时90年代的社会背景,也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当时我国正处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政府税收力度加大,乡村“混混”的存在成为基层管理中权力灰色地带的抓手,并在不惮于使用“暴力”的手段下,经手他们可以“高效”完成某些管理。再考虑到当时的治安远比不上现在,难以管束一些有头脑的“混混”,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乡村“混混”很大的“收入”空间,经营了一些灰色企业。发展到20世纪末,又是一批新的乡村“混混”进入到“江湖”。不过由于……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2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