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转轨型国家的根本动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启改革之路、转型之路。从此,“改革开放”成为了时代记忆里一个具有强烈中国特征的名词。改革的走向,关乎国家社会、更关乎个体的命运。经济体制如何改?是否走市场经济道路?如何走向市场经济?在关键的80-90年代,有数次经济学家参与的会议和讨论,与改革水流相交汇、相互激荡。改革也是一种考验。本文重新回到80年代,复盘三次重要的经济会议,看看那些平等辩论、求贤若渴、尊重知识、勇于捍卫的精神是如何推动时代前行的。80年代初,改革是令人兴奋而迷茫的。经历了三大改造之后,国内的经济生产运行模式以计划指令式为主,往什么方向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没人能给出答案。这时,有着相似国情且率先迈步的东欧国家成为了重要的参考对象。60年代起,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里已经涌现了由计划模式向市场走的实践探索。弗·布鲁斯、奥塔·锡克都是1980年前后被邀请来华的两位东欧经济学家。弗·布鲁斯曾任波兰政府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了1956年波兰经济改革方案,布鲁斯提倡“内置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60年代他因波兰的抗议示威活动而被免除职务,随后移居英国;奥塔·锡克在捷克斯洛伐克参与主导了“布拉格之春”中的经济改革,但是随着苏联出兵布拉格,他被迫流亡别国。即便这两人有着“政治身份”上的争议,也因当时国内改革探索的迫切需要而被热情邀请。1979年,弗·布鲁斯在社科院讲学,会议室挤满了人。中国经济学家拟了详细的十个问题请他作答,其中包含……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25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