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机遇”变“危机”?有人把数据表拿反了…


2021年09月27日  浏览(7293)人
0
作者:庄主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开篇明义:


我认为中国货币并不存在所谓超发现象,之所以对货币超发的担忧情绪屡见不休,很大部分是部分是因为对货币数据产生了误读。


在此文中,我将尽力规避枯燥晦涩的数据列表,以为通俗的逻辑方式阐述为何有此论断。



1




世间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存在两面性且互相关联的,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


那么,如果我们将任何一件事情进行孤立分析,并切断他与其他事物运转之间的关联,就很容易发生瞎子摸象的悲催事件。


在很多对于货币缺乏基础研究的人们眼中,货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自身存在”,即:所能接触到的这张钞票本身。


那么,衡量钱多与少的方式,就很容易走入纯看货币增发量的误区。


也就是市面上最容易出的一种数据误读方式:单独解析M2变量


(M2:广义货币,即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如果感觉前面这个解释比较绕,很难理解,那就简单粗暴一点理解为社会上所有钱的总量就行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张图:


图片


这张图是自1950年以来,中美M2变化对比图。


在图中,我们能最直观地一眼看到,以蓝线代表的中国和以橙线代表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发行量差异。


中国的M2数据几乎一骑绝尘。


这也是被拿来作为“中国货币超发证据”最多的一种图。


仅从这一张图孤立地来看,咱们印钞是真的疯狂。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还是这段开头说的,事物是关联的,我们并不能以将其孤立出来以证全局,就好比我们不能把一张照片掐头去尾以后,拿其中某个细节代表全局。


就比如这样: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货币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是财富么?


在微观的环境下,对于个人而言也许是,有钱我就能换到我需要的物资。


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整体而言,货币是财富吗?


并不是!


仅仅是一种代表符号,一种调节工具而已。


它的用途是为了增加社会生产效率。


对于完整的经济结构而言,财富是社会生产结构,是物资生产能力。


我们能在多快的时间,以多高的效率生产米、面、粮、油,生产钢铁、汽车、房屋、机器、能源等等等等。


这些才是真正广义的社会财富。


而最容易接受的直观映射,就是GDP,即国民生产总值。


是想,如果没有物资生产能力,我们拿钱都买不到东西的话,那么钱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张不能写字、不能画画,就算拿来擦屁股都害怕硌出痔疮的硬性纸张么?


所以,单独的货币增发数据在脱离了GDP增长数据以后,其实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来看第二张图:


图片


这一张,是中美GDP走势图。


图中数据细节显示比较困难,我将数据贴出来。


图片

图片


从上面的数据表中,我们能够看到,1990年,中国GDP总量3608.58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1.5853%。


说难听点,当时南非兄弟们都能把中国摁在地上来回摩擦。


同年,美国GDP总量59631.44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26.1977%。


总量和全球占比是中国的16倍半!


而在30年后,2020年的时候。


中国GDP增长至14.7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17.3811%,增长接近41倍,全球占比增长11倍多,追至世界第二!


美国GDP增长至20.94万亿美元,增长仅3.5倍,而全球占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到了24.71%。


宏观货币扩张所抬升的宏观财富有目共睹。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真的在疯狂超发货币么?


从宏观角度上看,中国M2总量大规模激增是存在的。


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中国GDP总量空前绝后的增长也是客观存在的。


从微观上看,导致物价上扬、资产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通货膨胀一定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从微观角度上看,居民物资购入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飞跃性提升,也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我个人认为,某些人将这些微观货币数据与宏观货币数据强行配对解读,就像是把“全球原油储量数据”与“今日油价”进行配对一样,不仅不科学,而且不道德,除了煽动情绪以外,基本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要比,应该进行同类对比,跟生活物资价格挂钩的,应该是收入数据,而不是M2。


此部分在后期继续论述。



2




再深入一步,当我们进行同类类比的时候,M2与GDP比值就成为了反应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一种证明。


如图所示:

图片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M2/GDP比值,自1990年开始,一路大规模提高。


从最初的81%一路上涨到了215%,尤其是从08年开始,M2与GDP之间的脱节再次拉大。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中国货币超发的有力证据!


在此之前,我先不做反驳,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个比值的意义所在,然后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


首先,我们知道M2粗暴一些可以理解为社会上存在的资金总量。


而GDP在相当部分上可以反应社会生产能力,亦或者也粗暴地理解为“社会上可被消费的物资及服务总和”。


那么,M2/GDP则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用人话说,就是“钞票”与“物资”之间的比,看看是钞票更多,还是物资更多。


如果钞票玩命增多,而“物资”不变,那么肯定就是通胀了。


反之,则是通缩了。


再降解一步,以更简单粗暴的方式理解:M2/GDP≈社会上流通的钱,能把现有物资买上多少遍。


由此,反映出通货购买力的大小,并可以衡量是否发生了严重货币超发。


如果仅从最简单的图表数据出发,并排除一切生产和关系造成的影响,然后孤立的看数据,那么……


M2/GDP比值从1990年的0.81发展至2020年的2.15,现今的M2的购买力能把社会总资产购买2.15遍,而1990年则无力购买全部社会生产物资!


看起来,貌似以前的钱更扛饿啊?


但是我想提醒分析者们的是:M2/GDP这项数据,其自身就是一项联动数据,并非孤立存在,其反映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易关系”。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项数据是有两个独自运行的部门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印钞与生产。


央行虽然能够决定印钞的速度,但是无法决定物资生产的能力,这一点任何人都必须认识并承认,因为这是常识。


那么,如果我们处于一个高速通胀,大量超发的环境下,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问,到底是印钞速度更快,还是物资生产速度更快呢?


毫无疑问,印钞速度更快!


如果印钞机满功率启动的时候我们还嫌慢的话,那直接在钞票的数字后面加个0就行了。


印钞速度没有上限的,无非就是一堆印着数字的纸片片而已。


所以,在货币超发的过程中,因为物资生产速度是有限的,所以物资就成为了绝对稀缺“商品”。


所有囤积者都会认可一件事:下一秒价格更高!


供应必将更加紧缩,如此往复循环。


其价格上涨速度将远远高于货币投放速度!


想想看民国后期法币大贬值时候发生的事情即可。


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出现超发情况,M2数据肯定是直线上升,但是GDP数据一定窜的比它还快。


M2/GDP数据反而是应该成断崖式下跌的状态!


所以,就像开篇说的,有人把M2/GDP数据表拿反了……



3




那么,既然货币不存在我们想象中大规模超发,但是为什么各种物价好像都在上涨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最真实情况,并不是货币超发、资产通胀,而是中下层人民收入能力不足!


生产能力和物资不变的情况下,通货却在增加,那才叫通货膨胀。


真实情况是:物价的上涨并没有超出合理范畴,但是普通民众的收入情况却并没有进入合理区间!


我们在曾经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主要精力都被放在了社会总体财富和头部竞争力发展的方面。


这是白手起家、光脚追车的无奈之举。


惯用了“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思路制造资产大赛道,创造产业大集群。


虽然这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和大基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是不可否认的最终后果是:大河涨水小河干了!


大量的财富资本汇集于东南沿海,大量的利润淤积在少部分中大型企业主手中。


而占市场主体90%以上,为社会提供80%以上就业,70%左右专利发明,60%左右的GDP,并承担50%以上税收的中小微企业。


生存情况却愈加艰难,不仅难以触及政策红利,更是被资产赛道层层抽血。


占据了90%、80%、70%的市场主体,却只贡献了60%的GDP和50%的税收,而剩下的50%全部集中在了10%的纳税大户手里。


纳税大户,也是利润大户啊……


这就是为什么,在宏观数据当中,中国不存在货币超发现象,而且整体实体一路狂飙,但是放在微观环境中,老百姓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了、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了。


不是因为通胀了,而是因为大量的通货资本淤积在了“大河主干道”里,流不到田间地头的水网之间。


但是我相信,随着近段时间随着共同富裕的提出,中国经济逻辑必将进入了“疏通毛细血管”的全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对所有个人来讲,只要能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利益,这一时代会成为很多人改变人生的最重要转折点!


因为任何时候,老百姓田地干涸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水没了,大干旱。


第二:水很多,流不进来。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体量和资金就淤积在那里,汪洋大湖其实已成水满之势!


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接下来到底是继续望梅止渴?


还是想办法开土求渠呢?


愚公与智叟之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76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限电的游戏!
下一篇:“两头稳,中间难”,中国经济的新活力在哪里?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