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经济危机,美国农场主将"生产过剩"卖不出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张图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因为出现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里。而此时与之相对的,是美国无数的工农破产失业,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城市街头革命开始风起云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谬的情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不断地获取工农的劳动剩余价值,天生是分配不公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上层的人有几辈子也用不完的钱,下层的人却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别听被西方经济学洗脑的人胡说八道,什么供需失衡、生产过剩都是P话。不是没有需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很多人不可能有需求。这就好像一个人大脑充血,四肢却冰凉透顶,严重缺血,这个血当然就是货币的供给。在经济上行期以及市场还有未开发空间的时候,每一个人被“发财”的欲望驱使着,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创富”的过程中,全社会会开始一段时间的大繁荣,似乎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赚到钱,一片歌舞升平。然而,非常不幸,经济是有下行期的。每一个产业不仅有淡季旺季的波动,比如旅游业,还有些落后产业随着时间的流逝是要被淘汰的,比如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有些产业即使现在看起来无限领先,也可能随时被弯道超车,甚至是降维打击,随时可能被淘汰,比如能砸核桃的诺基亚手机。更不幸的是,资源是有限的,市场规模也是有限的。一条街就那么长,客流量就那么多,你开三家旅馆可能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大家都有饭吃,开到五家十家,必然是房间大量空置浪费,但固定开支又放在那里,投入的成本也是要回收的。老板可以无良,减工人工资,转移代价;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压缩开支,比如厕所卫生纸限量供应,又比如洗发水沐浴露用便宜的牌子;可以想尽办法开拓客源,比如引进某些不可言说的产业;可以增加一些收费,比如卖10块钱一瓶的矿泉水,充电器按时计费;还可以降价搞活动等等……你可以想出无数的花招,但你逃不出这个存量博弈的牢笼。渐渐的老板发现赚不到钱了。撑?!怎么撑嘛?你需要周转,希望撑到同行先死,可是同行也是这么想的。周转啊,于是金融放贷资本趁虚而入,给你输一波血,你得到喘息。但你忘了,它输血的目的是吸血。本来就入不敷出,现在还要背负额外的利息。渐渐的,老板资不抵债,所有资产就这样被各种金融机构"合理合法"地占有了。于是,大家都重新沦为……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