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谈到美国对新疆不断进行挑衅,其目的之一就是针对中国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有一位读者转来一篇报道:一位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在7月15日做了一次专题演讲,主题是“碳中和误区和现实路径”,问我说他讲的是不是真的?这位外籍院士核心观点提炼下:他认为国内对碳中和的挑战和认知有限,对中国现在大力推广的光伏、储电、电动车、提高能效等措施提出质疑,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通过煤制甲醇、煤炭微矿分离技术、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等来实现。这位院士的具体名字就不说了。借这个例子说一个国内很常见的事:学术背后到底有什么?怎么破开表面的信息迷雾?坦率的讲,学术并不纯粹,尤其很多专业性并不强、更侧重大众传播的活动,学术的声音往往是为了非学术地目的服务。正因为学术背后往往有各种诉求,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就需要往下深挖,需要做这几件事:一是查演讲场合、查举办方、参会人、举办地和时间。比如开头说的报道,这个演讲是7月15日在深圳进行的。有几个关键信息点:1.7月15日的第二天,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市;2.深圳是此前7个碳交易试点地中唯一的城市,其他6个都是省级单位,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3.活动由3家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主办,侧重企业端。4.参会的人学术研究人员比例较少,侧重大众传播。通过上述信息,可以推定:这个演讲大概率与7月16日开始的碳交易有关,侧重表达企业或者产业侧态度,学术色彩很淡。二是查演讲人过往经历和观点、表态。演讲人是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个院每年全世界仅评选一名外籍院士,目前一共只有十余位外籍院士。名额如此稀缺,因此可以确定,所有外籍院士的选择都是有目的性的。这位演讲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主要两个方向……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04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