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扶贫的关注起源于备考公务员期间的参考杂志《半月谈》,19年我在社区医院做理疗时,读完了几乎全年份的《半月谈》,而无论哪期《半月谈》中,扶贫经验都是专题。实际上,乡村扶贫对于我这个城市人比较陌生,《半月谈》只是为我掀开了其中一角。在去年在上海书展的红色中国展台,无意间发现了许多关于扶贫的报告文学,比如《扶贫攻坚手记》、《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脱贫攻坚,我们的行动:23位第一书记访谈录》等等,都是驻村扶贫干部的第一手资料。今年年初连着读了四本扶贫的书,然而这些都是从第一书记自己的角度出发,虽然其中承载了扶贫工作的辛酸苦辣,也痛并快乐着,但由于视角有局限性,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举个例子,每本书都提到贫困户识别中的“民主评议”制度,但是写书的人默认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聚焦于“民主评议”中的冲突和矛盾,其实我对于整个贫困户评选流程并不是怎么清楚。四本书读下来,有一个感觉,就是扶贫干部苦则苦矣,但只是整个扶贫大局中的螺丝钉,所以这次找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告别贫困》一书,想要还原整个扶贫工程的脉络。当然,要说扶贫,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扶贫的历史背景。要说最早的扶贫,那应该是钱穆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所提到的“劝农使者”和“劝盐使者”。“劝农使”这个官职汉朝时就已出现,南宋范大成有诗云“秧田水满麦栖亩,劝农使者翩然去”。那么,这个“劝农使者”究竟负责什么呢?古时的皇帝会派人收集四方的务农技术,发现比较先进的务农方法会派人推广全国,因为当时很多百姓的农业技术或者器械比较落后,而负责推广的这个官职,就叫做“劝农使者”。如此一来……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68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