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后,衡水模式总是人们热议的中心。支持它的人,认为衡水是普通家庭突破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最公平路径,苦一苦是值得的。反对它的人,则称衡水模式不过是“让剧场里的人都站起来看电影”,所有人都变得更苦,却没增加一个录取名额。况且有很多批判的声音认为,衡水模式已经成为摇钱树,学费门槛局限中产,录取率主要靠到处掐尖了。衡水模式的是是非非,也许我们该听听其他真正“利益相关者”们的意见。尤其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期已来临,从超级中学解脱的孩子们,正向大学校园做最后的冲刺。如果说在中国有谁最反感应试教育,那大概就是那些高等教育从业者。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要为应试教育的弊端买单的一群人。高考在这个国家从来都不是必需品,至少对高等教育来说不是。当年恢复高考之前,各高校靠着工农兵大学生其实也是混得下去的。现在各大学还认可高考成绩,那是因为在他们眼里高考成绩与学生在大学的表现还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高分学生就只擅长高考,进了大学以后表现一塌糊涂,你们觉得那些大学还愿不愿意配合一起演下去?不要觉得这种事不可能发生,现在考研已经出现类似的迹象了。笔者父亲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直到几年前他都坚持认为分数不会骗人。但他发现最近新招的研究生里高分低能的越来越多了。有人考研成绩高得吓人,但进了实验室什么都不会。所以他现在也改变了自己一贯以来的观念,开始认为……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8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