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从高歌猛进,再到“失去的二十年”,让傅高义老先生笔下的《日本第一》变成了三浦展的《下流社会》。曾经的“昭和男儿”逐渐沦落为“平成废宅”,日本的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著名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就恨铁不成钢:“平成时代的年轻人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他们没有争取成功的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也不知进取,遇到困难立马退缩,一需要思考就马上放弃,人云亦云,只追随别人的脚步。平成男性也不会主动承担养家糊口和养育生育的义务,都纷纷采取了逃避的方式,只顾自己的发展。”群体性问题一定是社会问题,大前先生很清楚,他的书《低欲望社会》就是对年轻人丧文化的写照。这本书迎合了当今国内佛系青年的胃口,因而小有名气。其实早在15年前,搞管理的大前先生就开始关注社会。他看到了日本经历大起大落后仍无法阻挡贫富差距,直接在《M型社会》一书中断言:除了极少人数成功跻身富裕阶层,日本近80%的人口已经成为了实质上的中低收入阶层。人们依然能偶尔进行大额消费,但永远无法享受真正的中产生活。中产成为社会断层,而更多的人过着伪中产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由健康的纺锤型变成了M型。从1978年一位老人访日体验“现代化”开始,日本在很多年里,都是中国的老师。他的社会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样板;而他走过的路,中国很多都在学习和避免。40多年后的今天,《M型社会》中描述的社会现象已经在重演,那在当今分化加剧的大背景下,对中产这一阶层的探讨更具意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对的存在:什么是中产?自我否定:认同感的缺失空中楼阁……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0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