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份,毛泽东在时隔30年后重返北京,那时候叫北平,他一进北京就十分感慨地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儿呢!”这位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先生,当时他在北大图书管当馆长,已经是颇有名望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当毛爷爷还为前行的方向毫无头绪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颇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五卷五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这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当时的北大跟如今的北大有点不一样。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个场景,几个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年轻人在一起打麻将,一位青年对同伴们许诺,等到事成,把大家都安排到北大去读书。从宋以来,文人们都信奉“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往往士大夫们联合起来,做皇帝的只能被迫垂拱而治,当个乖宝宝仁君了。所以知识分子组团的地方,往往拥有异乎寻常的强大力量。就连追求专治的满清时代,对着以罢考作威胁的读书人,雍正皇帝都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至于到晚清,倘若能操纵由读书人发声的清议,那么混个内阁重臣都算小菜一碟。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本来就是筹备着废除科举以后,培养后备官僚用的。所谓一入龙门,身价百倍。共和以后,北洋政府拿北大作为妆点文明的招牌,北大学子和教授们便也普遍安心的以旧时代的士大夫自居了。当年青年毛泽东从长沙到北京,本意打算到……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03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