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作者:Sega
作为一个颇为典型的直男糙汉,笔者日常穿着不到30块钱的短袖T恤出入在各类场合,除了运动装外根本不熟知任何国内外服饰品牌,所以也从没想过,居然有一天会有机会在沉思录里和朋友们讨论起H&M来,恍惚间真切觉到这时代果然正在加速。
虽然事发仓促,但是势头极猛,转眼已经全面霸占了从微博到知乎,从豆瓣到B站,从头条到公众号这些长期互为鄙视链的各类社交平台的热榜头条,相信各位朋友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大致了解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相关分析文章笔者也已经看到了不少,这里也就不多赘述,以免浪费大家时间。
回顾整个事件,抛开已经不新鲜的境外势力针对我国民族政策及现状的各种恶意曲解污蔑外,笔者其实最关注也最好奇的是两个点,一个是BCI这个所谓的NGO组织到底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实现躺着赚钱的人生最高理想,向这么多国际商业巨头收取认证及保护费用?再一个就是,明明曝光的这些事情早在大半年前就已经发生,H&M的声明也是却又为何突然以如此雷霆万钧之势突然爆发,瞬间形成舆论风暴席卷全网呢?
细思下来,笔者以为,这两个点其实本质上是一个问题。
BCI这个组织应该无需太多介绍了,这个号称把“棉农福祉”作为评价棉花品质重要甚至主要标准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去真实监控核查棉花种植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NGO组织,其垄断资本联盟所豢养的傀儡打手的角色本质已经暴露无遗,一方面举起“人权,自由,环保”这一政治正确的大棒傍身,先立足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则和巨头企业们相互唱和,借由认证标准抬高准入门槛,收取认证费用,惩罚规则外玩家,这一套路我们并不陌生。
有句话叫做“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托如今满大街MBA课程和成功学教材的福,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了。这话顺着看确有其道理,企业成长,自然要先做过硬的产品,然后才能靠口碑或信誉打造成品牌,最后再作为具备公信力和专业力的领军企业制造行业标准,这一流程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任谁也不能说个不字。但这可能只适用于描述行业的初创期,在一片混沌无序中,大家各显神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当市场已经饱和,秩序已经井然时,我们把这句话反过来讲,就会发现别样的意味。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垄断才能创造最大利润,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一定也是一个高度分工的行业,任一企业都很难从全产业链进行垄断和控制,只能分而食之,采取其它办法曲线救国,达成垄断效果。去年华为事件中,广大群众被着实教育了一番什么叫做5G标准之争,又被深入科普了为啥3G时代中TD-SCDMA坑地移动哭爹叫娘也要坚持搞下去背后的中国标准因素。
标准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最容易达成垄断的一个环节。工业化时代一大优势就是标准化,非标准不足以实现规模生产和稳定品控,所以只要掌握了掌握行业准入标准的制订权和解释权,也就自然而然的控制了一切的生产。
但是标准要得到行业公认,则需要这一标准首先在行业应用中具备相对多数优势,否则又凭什么要求别人舍去自己的设备技术不要,反过来按你的标准生产呢?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了。借由行业具备领先地位的大品牌的联合,把控住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那么自然就能倒逼乃至绑架上游生产者们,迫使他们妥协,统一在自己的标准之下了。
那么生产端就完全被动参与吗?也不见得。虽然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永恒的矛盾,从而导致了生产者在议价权上的被动,但是具体到生产者本身,却也还是可以继续细分的。渡过生产过剩危机的最大利器是消灭产能,那么消灭哪一部分产能,或者说把哪一部分产能排除出自身生产—消费循环体系,就是一场沉默的战争。正如996是内卷的产物,其实行业标准的诞生、巩固,也离不开生产者的内卷斗争。全世界劳动者团结起来虽然热血澎湃,但既然长期看大家都要死去,那么短期下还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吧。
也正如此,借由行业标准这一命脉,上下游间构建了起了稳固的三位一体,并以此制裁体系外的玩家,标准左一寸,可以借机收割;而往右偏偏,就能隔断于外,进退自如,自然无往而不利。
剖析一番,笔者终于可以回答题目开门见山的这一问了,我们究竟要抵制什么?
我们要抵制行业标准吗?当然不是,标准是现代生产行业的核心要素。但我们要抵制把标准当做一种肆意滥用的权力大棒。行业标准理应是综合了经济成本、执行成本、技术合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共识,需要行业参与者共同参与制订,既不应混杂政治对抗、种族矛盾、历史冲突等难以量化无法公开的因素,也不应成为某一利益集团所垄断掌控的私人工具。
具体到如何对待现有行业体系中的各项标准,笔者认为我们还是要做到不卑不亢,对于讲道理的人,还是可以坐下来谈科学的,不宜一棍子打死;但是对于完全无道理可言,纯粹的政治工具,比如本案例中的BCI标准,就得坚决抵制,另起炉灶,要坚决斗争去剥夺对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们是要抵制个别国际品牌吗?也不尽然。当然不是说这些品牌不该被抵制,但是这只是治标的办法。如果说过去品牌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和信用,那么如今品牌其实无非是消费主义的代言,早已远远和产品本身脱钩。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服饰生产大国,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强。但放眼看去,商场最醒目的位置永远都是国际品牌,而同样材质的服装,国产品牌往往只是国外品牌的一半甚至更低。
其实,很多国际品牌除了品牌本身,从生产工艺到原材料质量,真的足以拉开和国产品牌如此高的价格差吗?更不必说很多国际品牌压根就是贴牌代工,除了商标外和国货并无差异。那么,又是什么,赋予了区区一个商标如此高的附加值呢?如果说十几二十年前这一现象,尚可用早期我国工业不成熟且民众心中多少有些崇洋媚外解释的话,2021年的今天,当90后、0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之际,这一情况恐怕只能从各大品牌的营销费用上来解释了吧。
现代资本脱离生产,依托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体系,将消费主义包装在品牌之下,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消费者们,让他们形成品牌障,盲目买单。而依赖消费主义塑造的品牌光环,这些品牌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掌控消费渠道,从而加大垄断和收割力度。所以我们要真正抵制的,是消费主义,是这被资本包装出来的华而不实的光环。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生产者的身份,清晰认识到消费主义无非是寄生在生产者之上的附加泡沫,而回归到劳动价值本身,努力把利润留在生产体系中。
最后,我们要抵制这些产品吗?H&M已经全网下架,门店门可罗雀的惨状也在到处直播,抵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我们要更深刻的理解抵制产品的逻辑。现代经济金融体系,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托在有限产品上的无限杠杆,对对手生产的打击,本质上其实是在攻击对方的经济体系。
过去我们对贸易战的关注过度聚焦在了我们的短板,所谓的卡脖子上,这也是拜华为中兴所赐,给大众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但实际上,卡脖子这种打法,痛只一时,但痛定思痛之下,反而有助于补短板的进程。而这一次对我国占据优势的行业下手,反而更令人警觉。(在此多一句嘴,我国是棉花纯进口国,新疆产出的棉花其实我们自己用都不够,所以这次对手冲棉花下手,其实质并不是针对棉花,更多的还是希望打击我国的纺织业。)
正如笔者之前所说,渡过生产过剩危机的最大利器是消灭产能,如果被对方习惯于用自身话语权强行将我们的产能隔绝在国际市场循环之外而被迫进入内循环,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可能比想象中要来的严重。所以,抵制国际产品是一方面,如何更健壮的消化掉我们的产能,摆脱出口导向和外贸依赖,才是背后真正的目标和逻辑。
话说回来,笔者以为,这次事件之所以如此快速发酵,爆发当日就全网下架,次日就从官方到民间都组织好了舆论武器,反应如此猛烈迅速,又如此条理清晰,除了感谢这么多年各种网络事件中所锻炼程序员的身经百战和网民的久经考验外,更多的可能性是我们真切感到了这一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未来对抗逻辑与斗争领域,所以做好预案,有备而动,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也为其它视图挑衅或威胁我们的对手下好了战书。
如果说若干年前的抵制日货还只是民族主义面对强敌的无奈而粗暴的抗争的话,这次抵制H&M则意味着我国已经在国际对抗大舞台上正式登场,无论从实力,心态,能力,还是技巧,都已经做好了面对新时代国际斗争考验的准备。前不久杨委员对全世界公开表示,美国没有资格对中国居高临下,与这一场抵制行动交相辉映,仿佛就是一句宣言:
大人,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