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国者治港”原则引发热议。谁是“爱国者”?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人”和“爱国者”的身份认同又为何呈现出复杂面向?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强世功认为,香港在身份和政治认同上的分歧,一方面承袭自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认同断裂,另一方面也是后殖民政治辩论的延续:港英时期,在思想文化上,港英政府强行将香港左派与苏联模式联系起来;在政治上,则通过推出“行政吸纳政治”拉拢香港右派。于是香港左右两派的认同分裂不断加深,关于谁才是治港“港人”的问题,也争执不下。香港回归后,面对后殖民政治的遗产以及港人身份在文化和政治认同上的混乱,“港人治港”的具体内容变成邓小平所强调的“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是围绕主权而形成的政治概念,体现了比国家法律主权更富有弹性的政治主权。作者指出,由于与内地公民在法律身份上的区隔,有关爱国主义的讨论在香港语境下转变为2004年对香港核心价值的辩论,从那以后,一种源于港英政府理念的“香港价值”弥散开来,进而使得一种刻意区分香港人、中国人、中国香港人的概念框架被不断重复,实际上为香港的政治认同预设了陷阱。今天,香港人关于政治认同的争论仍未结束,面对大陆繁荣发展的现实,香港人能否以务实精神调整心态,从全中国的视野来定位香港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政治认同,无疑是其最为核心的问题。篇幅所限,有所编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8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