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官方首度公开了去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我军烈士事迹,瞬间刷屏,全网悼念。本想即刻写下所思所感,但心情沉重,竟无从下笔。关于事件的过程细节,可靠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业已被各种自媒体遍搜无遗,甚至不乏随意发挥之嫌。稍微冷静下来后,这一事件的大背景——中印边境乃至两国关系问题,也值得更多地审视。前几年洞朗对峙时,写过一篇中印之争的几点看法,尚有一些未尽之言,那就在这里简单说说。中印关系既是两个邻国间的双边互动,也是久为国际所关注的“世纪竞赛”,蕴含着多重意义。作为亚洲的两大古老文明(对,我没有说古国,因为印度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不是作为一个统一实体而存在的,说“国”与事实出入太大,而这种历史经历也直接影响了今天印度的样貌),中印都曾长期辉煌,而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东方不亮西方亮,两大文明均陷入颓势,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中国解放,方才止跌回升。(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至抗战期间进入U型底部,然后曲线上扬,我是赞同的)也许寻找坐标系加以对比是人类的本能,中印两国刚刚进入自主阶段,就被国际各方视为比较的绝佳参照。其理由看似非常自然:历史与国情的近似,令“起跑线”看似相对公平,而所走道路的差异,使得“看点”凸显,冲击增加,极大激发了“看客”的热情与兴味。中国选择的是中央指令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模式,而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的社会主义模式”,标榜议会民主,两者之中谁将表现更优,成为了一场发展路线和影响力的竞赛展示。早在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表达了他对中印的看法……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96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