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首富也不能呼风唤雨!


2020年11月05日  浏览(9958)人
0
作者:温伯陵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ID: wenboling2020)



    温乎曰:    

认清地位,守好本分,千万别越界。


01


今天来聊明朝的事,准确说是一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这部电视剧很经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热播,估计看过的人不少,没看过的也很多所以我们聊的详细一点。


《大明王朝1566》里有个豪商叫沈一石,常年住在浙江杭州,旗下产业有三千架织机、数万亩桑田,还有上百家绸缎行和茶叶行。


如此丰厚的产业,可以说富可敌国了。


我们都知道,小富靠俭中富靠勤,大富只能靠运,没有贵人相助和自己运气爆棚,大富大贵基本不可能。


沈一石能做到富可敌国,也是靠运。


剧里刚开始就交代了,沈一石是织造局的官商,而织造局是太监管理的宫廷机构,太监的直属上司便是嘉靖皇帝。



那么问题就很清楚了,豪商沈一石是给宫里赚钱的。为了获得地方配合,沈一石也会给地方官员分红,有钱大家赚嘛。


正是有大佬撑腰,沈一石才能得到各种额外照顾,不仅政策文件一路绿灯,偶尔有什么不合规矩的事,大家睁只眼闭只眼也过去了。


沈一石很清楚,产业和财富看起来是自己的,实际上却是背后一群大佬的,自己不过是暂时替人保管而已。


什么时候大佬不喜欢沈一石了,随时可以转交给别人,而沈一石也没什么反抗的余地,只能认栽。


所以太监杨金水问他,这么有钱了为啥不改善生活的时候,沈一石很诚实的说,钱都是诸位大人的,我哪敢乱花。


沈一石的回答,颇有一种“我不喜欢钱,我从来没碰过钱”的意思。


杨金水很满意。


而且钱这个东西,数量不大的时候是属于个人的,要是和沈一石似的拥有富可敌国的钱,那就不是自己的了,哪怕是白手起家也没用。


因为钱多到某种程度,可以转化为权力和影响力。


比如贿赂朝臣、收买民心、左右舆论、招兵买马......只要钱足够多,可以做很多事情。


这玩意谁不怕?


沈一石背后的大佬也怕。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国策就是抑制豪商,也就是说,商人可以赚钱致富,但是不能脱离朝廷的控制,一旦资本有脱离监管的苗头,说什么也得按下来。


沈一石也明确表示过,这些产业都是朝廷的,朝廷想要随时可以收回去。


可话虽如此,沈一石又岂能甘心?



02


就在沈一石春风得意的时候,朝廷出事了。


此时的大明朝正值多事之秋,内有藩王、官员、富豪等食利阶层,外有蒙古骑兵经常来打秋风,偶尔还有瘟疫、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凑热闹。


总之,大明朝用钱的地方很多,国库基本空了,要是再不开辟财源充实国库,将来很麻烦。


内阁首辅严嵩想了个办法,把浙江一半的农田改为桑田,多生产些丝绸高价卖给洋人,便能给大明朝开辟财源。


至于那些不种田的农民,可以买外省的粮食生活嘛。


这项政策就是“改稻为桑。”


朝廷的本意是扩大实体经济,用高质量的产品去赚洋人的钱,并且在这条产业线上增加朝廷收入、带动地方经济、保证人民的收入稳增长


好事啊,对不对。


然而政策传到地方变味了。


以地方官员和豪商为代表的食利阶层,想在完成“改稻为桑”国策的同时,顺便给自己捞好处。


比如浙江官员郑泌昌、何茂才,为了压低买田的价格,不惜让人扒开河道毁堤淹田,让淳安和建德成为灾区,最后以赈灾的名义买灾民的田。


这么做是有好处的。原本50石粮食一亩的田,大灾的时候只需要10石粮食一亩,算下来是正常价格的2折。


啊。


虽然利益不能直接到官员手里,但“改稻为桑”的执行人,正是织造局官商沈一石啊,沈一石赚了钱,不就相当于他们赚钱了嘛。


沈一石更狠,原本只需要买20万亩田,他却张口要50万亩,还说什么是给大人保管的。


但是有个问题。


官员是流动的,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现在是浙江官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调到别的省份了,到那个时候,这些田和织机还不是沈一石的?


如果买50万亩田的事真做成,那沈一石这个豪商,可就豪的没边了。


第一,50万亩田不可能都种桑树吧,就算都种桑树,织机不够也产不出丝绸啊。退一万步,丝绸产出来了,洋人能吃得下?


所以这些田进入实体经济的必然是少数,大部分田会租给佃农种稻子,沈一石转型成坐地收租的大地主。


第二,沈一石赚的钱可能投入实体经济,但更大概率是放贷给农民,毕竟放贷的赚钱效率更高啊。


只要能赚到钱,那些官员又怎么可能反对?


于是通过买田增产丝绸、放贷等一系列骚操作,沈一石把地方官员和宫里太监都绑架到资本战车上,上可用财政收入挟制朝廷,下可用放贷收租控制人民,甚至可以绑架浙江的地方经济


到那个时候,沈一石的局就算做成了。


哪怕大佬想换人,也得好好掂量一下,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换个人能不能稳得住?


沈一石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03


沈一石的局还是没做成。


郑泌昌、何茂才、沈一石毁堤淹田制造灾区,买田的事谈不下来,导致人民拿不到救济粮,结果灾区人民都快饿死了。


为什么谈不下来?


海瑞等代表朝廷的官员不同意,因为这事让他们做成了,只有官商勾结的资本战车是受益者,而朝廷和人民都是受害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就在双方谈不拢的时候,沈一石做了一件事,他打着织造局的旗号赈灾买田去了。



这就是作死的举动。


大明朝的人都知道,织造局是宫里的机构,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旗号买田,不是明摆着告诉浙江人民:我只是个办事的,真正要买田的是皇上


是,皇上批准了改稻为桑。


可皇上是让你们按照市价买田,努力发展实体经济,做些利国利民的阳间事情,你们却毁堤淹田想趁机坐大,现在捅娄子了,又把屎盆子扣在皇上的头上,就连低价买田都打着皇上的旗号。


你沈一石让皇上的脸面往哪放?


而且沈一石除了买田,还放粮赈灾。对于灾区的老百姓来说,谁给他们粮食,谁就是救命恩人,他们的心就向着谁。


这可是赤裸裸的争民心啊。


要知道,天下民心只能是皇上的,沈一石不过是给宫里做事的商人,却想和皇上争民心,怕不是忘记前辈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沈一石的做法始终在表达一个意思:


好事都是浙江官商做的,坏事都是皇上的锅,灾民有意见,就去问皇上。


这么做事,沈一石当然知道很危险,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把事情闹大,裹挟舆论和民心,最终逼迫朝廷让步


可惜沈一石的算盘打错了。


这种做法在洋人的国家完全可能成功,但这里是大明朝,大明朝容不下这么狂妄的资本玩家。


大明朝保护的不是商人,而是朝廷的安危和人民的生计


毕竟严嵩都说了,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都是大佬支持的生意,给谁做不是做。


而且沈一石忘记了荣华富贵是谁给的。


正是大明朝做200年的基础建设,才有了通畅的的道路、熟练的丝绸工人、流动的白银、有效率的官府,以及太平安稳的经商环境,只有这些条件完成了,才能吸引买丝绸的洋人。


这样的大明朝,总能出几个赚大钱的豪商,不是沈一石,也会是别的幸运儿。


那些说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白手起家想怎么放贷就怎么放贷的豪商,往往忽视了成功的必要条件。


他们站在外滩,真以为自己是天选之人。


其实说到底,不是大明朝离不开沈一石,而是沈一石离不开大明朝


沈一石作死之后,真的死了。


他在死前反复念叨:“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狡兔死,良弓藏。”


可能觉得自己还挺冤。


但从沈一石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真的该死啊。


沈一石的死也再次说明,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而那个人就是皇上,以及皇上领导的那个不允许有私心的朝廷



04


剧中皇上出场的时候,念了一首唐朝诗人李翱的诗:


练的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尤其是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在皇上见内阁和司礼监的时候说出来,可谓颇有深意。


意思就是:


认清各自的地位,守好本分,千万别越界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855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自律者,有三戒!
下一篇:马云的滑铁卢!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