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如您在使用平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扫描左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也可以通过下方输入框进行留言。
1
从一张市值对比榜单说起
2020年,中美关系波诡云谲。许多专家指出,这是从1972年中美“破冰”以来,双边关系最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中国的选择只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中美两国股市都走出了一波行情,关于中美两个资本市场的对比也在朋友圈刷屏,下面这张图可能大家都不陌生:
美股前十市值的公司 | A股排名前十的公司 |
苹果公司 谷歌 微软 亚马逊 伯克希尔哈撒韦 摩根大通 美林公司 强生公司 埃克森美孚 | 贵州茅台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平安 农业银行 中国移动 中国银行 中国石油 中国人寿 五粮液 |
相较于美股的科技巨头林立,A股市值前十的公司几乎只出现在金融、能源和白酒等少数几个行业。
平心而论,这张表格并不那么严谨。由于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定位不同,仅以美股、A股维度来评价两国企业的结构,未免以偏概全。阿里、腾讯、美团等中国头部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在A股上市,让A股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打了折扣。但随着科创板的开板,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将登陆A股,A股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将越来越强,这张表格反映的尴尬事实也将逐渐变化。
但是,这张表格提示我们的现象,却仍然发人深省。无论是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大型银行,还是茅台、五粮液等白酒品牌,基本上都是传统企业。中国经济“水大鱼大”,它们自然而然就实现了巨大的营收和利润,并在资本市场上受到青睐。反观美国的头部企业,都是在全球性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在所在的领域引领着创新。
从长期来看,中国要真正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要诞生一批真正世界级的创新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不能只靠“人口红利”,更需要从创新要“技术红利”和“模式红利”。
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然而,应该正视的是,由于有了这样海量的消费基数,中国的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做服务实体经济的辛苦活。相较于“下笨功夫,过苦日子”,他们更倾向于“赚快钱”。
还是回到这张中美市值对比图。在美国,投资人关心的是科技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这四家市值排名前四的公司,都是在智能硬件、云计算、操作系统、物流等领域有领先优势的公司。坐拥最多流量的Facebook,在市值排行榜上仅位居第五,市值还没有亚马逊的一半。而最大的视频娱乐公司奈飞,市值排名甚至在前十开外。
这和中国互联网圈子里“言必称流量”的逻辑,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
根据QuestMobile本月发布的《 2020 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过去一年,在用户量增长近乎停滞的状态下,中国移动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增长了12.9%,由2019年4月的128.2 小时增长至2020年4月的144.8小时。特别是疫情以来,网民对移动互联网依赖加大,互联网的使用时长比日常增加21.5%。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大批流量公司,从用户时长增长中受益显著。对于它们而言,用户规模和用户时长的增长,就意味着更多的广告营收。提供“奶头乐”娱乐化内容的平台,反而在疫情之下获得了更大的“逆势增长”。然而,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容易钱”又能赚多久呢?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1985年出版的著作,批判了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2
阿里的另一种商业哲学
对于做娱乐化内容的公司而言,平台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意味着它们潜在的收入来源。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表面上“中立”的技术正在疯狂地蚕食着用户,在技术狂人的商业模型里,每一个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可以被商业化收割。
和这些表面上热闹的新兴公司相比,像阿里这样的“老派”企业,对“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从创业伊始,阿里巴巴就树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平台就是要帮助普通人获得更多的机会。
更直接地说,像阿里这样的“老派”公司有着更突出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技术不是“中立”的,而是要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阿里巴巴宣布了“驰援武汉”的系列措施,成为第一家推出系统化抗疫举措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随后,阿里又推出了“0账期”等一系列帮助平台中小商家的措施,并在4月初时隔11年重启“春雷计划”,重点帮助中小企业、外贸工厂和产业带商家恢复增长。
2月6日,淘宝率先启动“爱心助农”,推动商家通过直播方式助农带货
阿里的逻辑非常简单,互联网从来不应该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只有让平台上的客户和商家都赚钱,平台才有希望。平台不能做用户的收割者,而是要和生态伙伴共同成长。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的测算,截至2019年年底,阿里巴巴生态带动就业的规模达到4976万人。对于阿里而言,“人”不是用来收割的一个个数字,而是在平台助力下创造财富的主体。
3
中国需要能“吃苦”的公司
要做一个服务上千万商家,带动几千万就业的平台,比做一个有几亿活跃用户的纯互联网应用,要难得多。别的不说,阿里光是在数据上的投入,就十分惊人。
阿里云是中国最大的公有云平台,它的诞生,源于淘宝天猫作为商业平台的巨大数据需求。
不同于腾讯占据的游戏赛道,阿里做电商挣的从来都是辛苦钱。到2012年,阿里一年的收入还不到腾讯一个季度,而阿里决定要做云计算的2009年,淘宝的电商业务才刚刚实现全年打平。
那时候,竞争对手都觉得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但马云坚持要做:每年对云计算投入10个亿,连续投10年。
做云计算,去IOE,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个相当艰难的决定。当时的阿里是Oracle(甲骨文)在全球最大的客户,每年的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采购规模巨大,买得对应企业的对口销售年年加薪升职。去IOE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
时任阿里云负责人王坚曾回忆道,研发期间,开发工程师半夜起床处理线上故障,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工程师,把孩子的笑声录制成手机铃声,还有同事两百多天内起夜将近三百次。“现在阿里云的成就是工程师拿命换来的”,王坚说。
最初的阿里云整整4年没有业绩,饱受非议,最困难时候80%工程师离职,王坚在年会上委屈到失声痛哭
2019年10月,阿里自主研发的数据库OceanBase打破了数据库基准性能测试的世界纪录,成绩是前世界纪录保持者的两倍。OceanBase击败的正是甲骨文,半年前,甲骨文中国大规模裁员,标志着IOE时代的黯然落幕。
这距离阿里开始做云计算,正好整整十年。
十年磨一剑,阿里不仅通过云这个平台解决了自身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问题,更作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平台,将数字化能力向全社会开放出来。今年6月,阿里云数据库负责人李飞飞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公布了今年的“小目标”:帮1000家企业'去O',完成10000套传统数据仓库上云”。
阿里辛辛苦苦做云计算,不仅是为自己做的,更是为了那些有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的客户做的。“好公司”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通过自己持续的投入来“兼济天下”。
4
“好公司”比“大公司”更可贵
今天的中国并不缺少“大公司”。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其他领域,中国许多头部公司的规模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然而,大公司并不等于好公司。在世界和中国经济面临深刻变革的当下,我们更应当跳出用户规模、营收利润这些经营数字,而去关注企业创造了多大的社会价值。正如马云所说,大公司不光是规模大、业绩大、市场大,而是责任大,担当大和格局大。”
当下无疑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商业竞争激烈异常,资本市场起起落落。许多人往往容易关注企业短期的数据变化,却很难看到企业的长期价值。在短时间内做大用户规模,获取流量红利,当然是容易的。但是通过云计算、物流、技术、金融服务等整体性运作,帮助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却是一件需要“慢功夫”的事。
在这个时候,好公司的战略定力,绝不仅仅只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契合整个社会的需求。
过去几年,关于避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讨论从未停止,互联网经济是不是虚拟经济,曾经是马云和宗庆后激烈辩论的话题。或许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互联网当然可以是实体经济,但它也可能是虚拟经济。要把互联网做成实体经济,就需要实打实地形成技术和商业的闭环,构建新型基础设施。
阿里靠服务中小企业发家,从B2B,到C2C,再到B2C,阿里巴巴一直在做“辛苦活”,几乎以一己之力,构建起中国的在线商业基础设施。从某种程度上,无论是商业平台,还是支付技术、物流体系,阿里过去二十年来实打实地做了“新基建”,让企业和消费者都受益良多,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结合的范本。
2016年,阿里巴巴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张北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为数据中心提供了清洁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行列中。云计算、2B服务,AI技术……腾讯等许多公司都在涌入这个赛道。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的价值绝不仅仅在表层的流量运营,只有不断拓展公司的业务边界,强化平台和实体经济的绑定,才能够赢得未来。
大公司不能只追求“独善其身”的增长,更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当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迭代和升级来解决社会问题,助力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经济的航船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