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凤来仪
来源公众号:功夫财经
已获授权
2020年太不寻常,有个段子说,未来的学生学到2020历史的时候,头发都会秃掉,因为内容太多了。
无论是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冲击,还是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巨大变动,都让今年的色彩变得更加斑驳。就如同那句已经被引用得太多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么,这粒灰,现在落到了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头上。教育部在工作中发现,有些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表示要严查弄虚作假。在教育部今年的通知中,我们可以略见造假泛滥的端倪。通知里有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等与劳动合同挂钩;不准以户籍托管为理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劳动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这几个不准的背后,其实意味着这些事很普遍,否则引不起堂堂教育部的重视。
那么,今年的就业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了呢?数据显示,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到19.3%,比5月份上升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看到不少学校的校友会发出呼吁帮助本届毕业生就业的消息,说明学校也真是急了,否则失业率太高会严重影响学校考评和排名。在教育部的通知附件里,把做公众号、打游戏都列入就业项目,于是就有网民吐槽:号被封了算失业吗?实际上,对于今年就业难,大家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和预期。众所周知,经济火热的时候,各行各业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这时候的就业形势往往非常好,不是人找岗位,而是岗位找人。但是现在,因为疫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各行各业除了少数与防治疫情相关的产业有所增长外,都在经历痛苦的衰退:衰退,就只能缩小生产规模,在岗的人都未必能保得住工作,何况新毕业那么多大学生?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下降8.1%、26.8%,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9.7和8.5个百分点。而这些行业,基本还跟民生有密切关联,而之前火热的旅游业和电影业受到的冲击会更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二季度虽然实现了增长,但跟过去动辄6%以上的增长,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扩招的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大学的学习,这就造成了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比往年都要多。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有834万,而今年比2019年又增加了40万,达到874万之多。经济不如往年,而毕业生又比往年多,国家为了就业,也是操碎了心。最高层先是提出“六稳”,把稳就业摆在了第一位,继而提出“六保”,依然是把保就业摆到了第一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也推出政策,比如增加公务员招收数量、增加教师的招收数量,同时教育部也提出了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32.2万人。而毕业生呢?毕业生的期望值也在降低。根据一份研究报告,今年大学生就业薪酬期望值平均只有6000元,比去年还低:期望的就业结构是这样的,技术领域还是最多达到了18.3%,财务行政紧随其后:对于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今年也是极度艰难的一年。经济和外部环境都在恶化中,扩张速度明显降低。如果要用人,企业都希望直接在社会上招聘现成的人才,培养人才不仅要花费时间,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存在是不是合适,或是培养好了人跑了的风险。
那么,是不是对今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彻底悲观了呢?也不是。引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方向的研究员的观点,今年大学生的就业还是乐观的。他说: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行业领域将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这给掌握新技术的年轻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以研究生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将受到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2020年将有一系列新技术开始落地应用,包括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技术必然会打开新的价值空间,从而带来新的模式,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说白了,意思就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得自身过硬,而且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最喜欢吸纳的是能独当一面的、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且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确如所言,今年的机会更多出在互联网行业,在家办公,在家上学都需要互联网的支持,在线教育、医生、远程办公及视频处理、自媒体短视频,线上娱乐等行业反而在疫情中出现了增长。这就看四年前,孩子和家长选择了什么方向了。有些时候,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从宏观来说,就业关乎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很难想象大批青年失业的情景。归根结底,就业极大依赖于经济发展,无论个体如何选择,如果经济整体衰退,就业岗位就必然会减少。考研也好、当公务员也罢,都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想要解决根本问题,只能通过经济发展,我们前面讨论过疫情和经济的关系,最后的结论也是如此,只有经济有基础才能谈得上抗疫,今天的结论依然如此,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缓解就业压力。所以,时刻牢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吧,否则所有人都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