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5日12点,新冠肺炎全球确诊人数已达到近280万,死亡人数近20万。对于中国来说,一个艰难的春季已近尾声,但对于世界来说,依旧充满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在需要全球合作、共渡难关的时刻,各国间推诿、指责、诬蔑一直在上演。这种时候,很适合回归书本,我们再读历史,回溯人类的光辉与黑暗时刻,并从中得到启迪。今天,我带朋友们重读海明威,看当下的“丧钟”到底是“为谁而鸣”。1940年6月底,古巴的哈瓦那骄阳似火,美国作家海明威外形邋遢、长发蓬乱——他发誓小说不写完就不理发,但小说结尾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情感煎熬。这部小说写了太长时间,他因为过于沉浸于创作而神情恍惚,与笔下人物的感情已融为一体,不忍让他们猝然离开。当这些人物最终走向死亡时,他全身无力,感觉自己也濒临生命终点一般。这部小说,就是《丧钟为谁而鸣》。当时,法西斯像今天的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迅速蔓延。在欧洲,德国军队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挪威、丹麦、荷兰和比利时等国相继沦陷;法国自诩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弃守;英法联军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巴黎被占领,法国总理贝当投降。在亚洲,与德军占领巴黎同一天,日军占领了宜昌,直接威胁重庆,取得了“枣宜会战”的胜利,张自忠上将就是在此次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在华北,日本正进行残酷的“扫荡”,试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旋即到来的,在英国,是不列颠空战;在中国华北,是“百团大战”。现在回想起来,1940年是正义人士心中糟糕透顶、没有希望的一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原定这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战争停办,日本提出所谓……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872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