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新华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其实,“报复性存钱”并不是坏事。因为没有存款,贷款就无法维持。
刺激消费不但不能拉动经济,反倒会使得经济的长远发展受阻。
疫情使得中国的生产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这更需要储蓄来帮助完成这一调整过程。
前两天去银行办事,等待的时候,来了一个女士。为了防疫,银行是控制进入营业厅的顾客人数的。那位女士在门外问:“我要存定期,你们3年期利息是多少?2年期利息是多少?”
我不禁羡慕:这位女士有实力啊,这时候还有余钱存3年期、2年期。我又想起一季度的金融数据显示,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12亿元。相当于一季度每天增加700亿存款。“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报复性存钱”倒是出现了。经济学界很多学者对此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有一个执念:如果人们存钱,就会导致东西卖不出去,不利于经济发展。但其实,“报复性存钱”并不是坏事。对于常态时期的货币调控,有不少人理解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面”是实际的商品、劳务,“水”是钞票。常态下,生产发展,商品增多,是“面”多了,此时加点货币之“水”,物价不会上涨太多,对于这种情况,有的学派认为不是通货膨胀,有的学派认为是隐形通货膨胀。全国停摆一个多月,至今也没有全面复工复市。生产减少,消费品、资本品均减少,是“面”少了,而货币也同时宽松了,这其实是“面少了又加水”。与此同时,新基建、大基建从“面”里再舀出一大勺。新基建、大基建建成并获得回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一大勺“面”,短期内不会产出新的“面”。也就是说,剩下的“面”更稀了。疫情还没结束,一些地方就出现了房价的部分恢复,很多人表示奇怪。如果理解了当前“面”少“水”多,其实就不应该感到奇怪。所以这时候老百姓存钱,其实是面临不小的购买力缩水风险。但老百姓其实也没多少选择。疫情冲击下,普通老百姓更是没有多少投资渠道,存钱就是不得不选择的事。
疫情未明,老百姓也必须留钱应对未来的各种情况。不过,全国住户存款同比增加更多,并不等于每个省都是如此。以广东为例,如果不计算深圳,广东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72亿元。这或许说明,广东比其他地方投资机会更多,老百姓也有更多渠道利用好手里的钱。今年以来,不考虑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就释放了2.5万亿的货币。这2.5万亿的货币,到商业银行那里,就能派生出十几万亿的存款、贷款。这里以美联储为例,简单普及一下货币发行、派生的常识。假设美联储向市场投放1万美元的新基础货币,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10%,商业银行得到这1万美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存在美联储。然后理论上,它们最高可以往外放贷10万美元的贷款(贷款最大数量=基础货币数量/存款准备金率)。获得贷款的企业、个人,账户上会增加10万美元的存款,国内有一派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贷款创造存款”。但这还没有完。获得贷款的企业会发工资、购买东西用于生产,它们账户上的10万美元存款会划给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于是,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账户存款会增加。此时,每一家商业银行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留住这些企业、个人不要提款或转账到其他银行,俗称“吸储”。因为,如果太多企业、个人提取存款或转账到其他银行,商业银行其实是没有那么多基础货币可用来支付、清算的。理解了这一步才能明白,其实不是“贷款创造存款”,所有的贷款,都来自于存款。因为,没有存款,贷款就无法维持。同时,存款总数量的增多,并不是真实的存款增加,而是美联储稀释了基础货币,从而使得所有人的存款被稀释。简单理解就是,钱的数字增加了,但总购买力没变。所以,当下中国贷款数量膨胀,存款必然也要膨胀,老百姓的账户存款也免不了要膨胀。所谓的“报复性存钱”,也就是必然。同时,老百姓的存款增加,恰恰是为经济恢复做出贡献。目前中小企业大量需要贷款来应对难关。如果老百姓不存钱,贷款从何而来?一些经济学者不理解这一原理,一看到老百姓存款增加就坐立不安,就想大力刺激老百姓取钱消费,这是完全错误的。许多经济学者喜欢刺激消费,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迷思”非常难以破除。这个“迷思”说,如果老百姓减少消费,就会导致市场上的东西卖不出去,从而造成经济下滑。绝大部分普通人也接受这种说法,因为这似乎符合日常生活的直觉。日常生活中,人们购买的,大部分是消费品,所以大家以为,购买消费品才能为企业的产品开辟销路。我曾和一位经济学教授反复辩论这一点。我告诉他:老百姓减少消费,并不会导致东西卖不出去。因为,老百姓减少消费,企业就可以为老百姓生产资本品。所谓资本品,就是能够帮助老百姓提高效率、增加未来收入的商品或劳务。例如,你减少大吃大喝,存钱准备买一辆车或一套房后,企业借了你的钱,会减少扩张吃喝玩乐的产业,多扩张汽车制造和房子,然后卖汽车和房子给你。所以,你减少消费,会使得市场上的商品就卖不出去?想多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少卖了吃喝玩乐的产品,但多卖了汽车、房子,根本就不会出现东西卖不出去和经济下滑。同时,你买了车子、房子,效率提高,你未来的收入会更高,可以消费更多,这时候,市场又可以扩张吃喝玩乐了。经济不仅不会因为你的储蓄而下滑,反倒会更繁荣。所以,储蓄、有效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储蓄帮助人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从而在未来以更低的成本消费得更多。你存一辆车,这辆车能帮你未来带来收入;你把一瓶茅台喝下肚子,它就变成尿了,不可能再帮你带来收入,又怎么可能拉动经济发展呢?这道理还不够简单吗?当然,我并没有贬低消费的意思。我想说的是,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千万不能把目的当成手段。喝茅台是目的,生产、赚钱是喝茅台的手段,喝茅台无法变成生产、赚钱的手段。当然,你如果用茅台去勾兑关系,那其实是一种投资,是另一回事了。消费不需要刺激,人们自己就会消费。刺激消费不但不能拉动经济,反倒会使得经济发展受阻。可惜得很,我并没有能够说服那个教授。经济学界多年来的凯恩斯主义“迷思”,不是那么容易破除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明白这一点,但这两派又是边缘化的。就当前来说,经济停摆期间,储蓄大量消耗,资本品的积累减少。与此同时,疫情使得国内需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结构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这更需要储蓄生产资料来帮助完成这一调整过程。国外需求环境、供给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得中国市场的生产结构亟需大调整,这就使得储蓄尤为重要。简单地比喻,那就是,现在,人们需要更多的“面”。“面”多了、便宜了,市场调整生产、投资才更容易,人们未来才能更快恢复收入、增加收入。减少其他方面的财政开支,给老百姓发补贴来度过生活难关,这相当于减税,当然是非常好的,我完全支持。但千万不能以刺激消费为导向。刺激消费就是减少“面”,那是非常不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不仅不应刺激老百姓取钱消费,还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存款利益。在货币已经宽松的情况下,保护老百姓存款的购买力、让老百姓的存款获得更好更稳定的回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增加“面”。增加“面”的手段很多,可以减税、取消管制、加强保护产权,还可以释放更多闲置资产,例如土地。这些,都需要尽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