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6年,随着秦国新君嬴政的即位,秦国这架已经蓄势百年的战争机器增添了未知变数...紧邻强秦的弱韩第一个作出了反应: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而无力进行东伐,韩桓惠王派出了水工郑国,赶赴秦国游说秦王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虽然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觉得郑国所言有理,于是便继续任命郑国主持修建,耗时十年终于建成...至此,关中四万余顷粮田,皆成沃土不复饥年,而因为郑国渠的灌溉,之前亩产一石(约60市斤)半的粮田,亩产增长到了六石四斗,为秦国统一天下积蓄了重要力量!不过,同样是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八百多年后的隋朝就没那么幸运了。公元603年,隋炀帝征用百万民夫,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仅仅3年后,隋炀帝再次下令征调民夫,要求永济渠向南扩展,与之前开凿的广通渠、及同期正在无数夫役疏通下进行工程改造的邗沟进行对接!1958年,英法两国役使埃及人开凿全长不过17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在11年的超长工期中尚且死亡12万人,京杭大运河这样赶着时间点的“超级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损耗,可想而知!显然,这不是一个1300多年前的古代王朝所能够承受的“负担”,于是伴随着帝国对外征战的接连失败,在一曲《无向辽东浪死歌》下,一场积蓄已久的农民起义将王朝彻底摧毁!显然,秦与隋在同一件事上的“两极”结局,与其说是国势气运,还不如说是执政的艺术:善用民力与滥用民力的利弊,凸显无疑!虽然一切已经千年,但是在我看来,当年的一幕对今天的中国而言,依旧具有极其的指导意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力量总归是有限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有限的力量,是继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手机登录后(右侧登录口登录),可浏览全文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赞
赞
已有929人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