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不以刚需为目的“抢人大战”都是耍流氓|城市进化论!


2019年05月06日 
原创:许尽欢


台北曾是文艺、温润和亲善的。 香港曾是潮流、尖端与国际的。



这两个曾经的零线城市,过去大陆人民看他们,自动会加上无数层滤镜,心中无限仰望。到现在,随着交流的日益紧密,两城不断爆出负面新闻,曾经满身珠翠只剩一地鸡毛。


呼吸时间久了,人设都会崩塌。大陆的城市,也是一样。



1.

成都,中国城市营销之王


打造人设最卖力的,当属成都。


2000年,《新周刊》将成都选为中国第四城,深圳落选;2003年,张艺谋帮成都打响了slogan传颂至今: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从此之后,就像范冰冰在各大活动上“艳压群星”一样,成都也在各大榜单上,碾压全国无数城市。


当然,随着深圳经济实力逐渐变成成都的几倍,第四城这个充满争议的头衔,成都就悄悄地搁置,自动后退一步。


但不是第四城,第五城这个名头还是要争的。自从新一线这个概念出现之后,成都几乎年年占据榜首,无论天津的滨海新区,杭州的阿里巴巴,全都不能遮盖成都的光芒。直到有人发现,炮制这份榜单的第一财经,背后的直接控制人是成都媒体,这才有了成都拳打宁杭,脚踢津渝的辉煌成就。


成都纵横捭阖,但同一届的新一线们,却还未意识到城市营销的重要性。


■成都

彼时,杭州还在珍重地擦拭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块千年招牌,直到马云站上世界商业领袖许久之后,杭州才醒悟过来,果断停止了苏州的免费植入,用科技把自己包装成“独角兽”。


同在长三角的南京,悲情、包容的牌子,一打二十年,其实城市春和日丽,甚少愁云惨淡。虽然金陵的风景名胜大都是各种陵墓,但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流光溢彩,却不怎么被提及。


而重庆,作为成都的永恒对手,根本没有意识到《疯狂的石头》是它打响知名度的好机会,反而让成都树立起了“老子火锅全国第一”的名片。”


■宁浩:《疯狂的石头》

■拍摄地:重庆


提到武汉,只能想到热干面,而成都有太古里、宽窄巷子,和大熊猫!


即便厦门和青岛,这两座颜值超高的“南北双子星”,在成都自我营造包装功力面前,也都被震到一百丈之外。只一首文艺范十足的《成都成都》,就不知道在多少人的手机里单曲循环,不知道秒杀了多少城市。


“别的城市太累,我疼你们。”成都挥着手,跟全国各地的青年们热情招呼。


这是在抢人大战之前的许多年,成都就将舒适生活作为主打,广而告之,在舆论阵地上冲出了西南区区一隅,获得了相当大的营销红利。



2.

各大城市营销有花招


看着成都吸引了汹涌人流,别的城市眼红心热,琢磨着自己也有宝藏属性,于是也学着成都的营销模式,在自家的历史、城建、文化、经济中挑挑拣拣,也有模有样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设。


慢慢的,中国各大城市们开始争奇斗艳、千城千面。就像杨超越靠美貌吸引男粉,靠励志吸引女粉一样,各大城市将人设作为招牌,面向不同的产业与人口,施展出自己的“吸粉”逻辑。


北京是大气、恢弘与包容万象,将神秘东方色彩与红色中国首都结合,构成了世界级的致命吸引力,能够入驻北京的,是世界五百强的亚太总部,各大央企,顶级名流。


上海则是摩登、国际,海纳百川,同样是星球级别的金字招牌,只对高素质人口绽放笑颜,上海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在总部经济上与北京角力一番的城市。


同样是一线城市的深圳,则主打机遇、效率与无限可能,欢迎的是高新科技企业与抱着闯荡世界梦想的年轻人,独角兽这个名片非深圳莫属。


而杭州,近几年异军突起,借力阿里巴巴,也开始逐渐弱化宜居、西湖景色这些个传统头衔,反而开始抢深圳的饭碗,毕竟旅游能提供的GDP,实在无法与科技带来的增量相提并论。


为了成功的打响自己的人设,各大城市们煞费苦心。通常来说,除了日常的媒体洗脑,办一场重量级别的赛事,是最简单树人设的办法。


最成功的城市乃至国家营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借此北京从国家一线成功晋级世界一线,开始与纽约、巴黎、伦敦站在同一个竞技场。


某些媒体短视,总喜欢算上一笔经济账,这个城市办奥运亏了,那个入不敷出了,殊不知圣火一烧,黄金万两,随便一个楼盘涨几千块,就能赚回来。


接着上海办了世博会“国际化”了好几倍,广州办了亚运会成了东南亚中心,杭州办了G20也冲出了长三角。


■杭州


苦心终有收货,城市们终得成果。


根据恒大研究院报告,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直在持续流入,相对应的,则是东北、中西部人口的持续流失。


小城、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们,被五光十色的城市人设吸引,蜂拥而至,心甘情愿的成为“路转粉”,纷纷在网络上抒发爱上这座城市的理由,甚至为了各自城市在各大榜单上的排名而撕逼不止。



3.

城市营销好,房价涨得高


不过,当年轻人发现,虽然他们热情对城市们说“我爱你”,但城市们的回答总是: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爱上一座城市的成本,从未如此之高昂,甚至许多原本亲民的城市,也在年轻人们的宠爱中变得恃宠而骄。苏州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长三角,上海的房价高冷惯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大都会的高不可攀。但苏州的转变,从小家碧玉到侯门深如海,则让很多人跌破眼镜。


2015年以前,苏州的一切都十分宜人,尤其是房价,远低于经济实力不如它的南京,即使是发达到不输真正新加坡的工业园区,也只不过徘徊在一万多一平方左右。


工资高物价低,是苏州比南京更有吸引力的重要一点,也让许多在上海定居略有困难的年轻人,可以在靠近上海的这座城市,能够较为轻松地安家。


但2015年,苏州土地市场火热,高价地频现,带动房价直线上升,商品住宅成交量打破近五年的记录。如:园区的绿地华尔道从2013年的一万三,飚升至现在的五万二,整整翻了四倍,简直是几何式涨价,也是赶人式涨价。


这个火箭般增速,不止傲视南京,即便杭州上海也无法匹敌。自此,苏州正式挥别无锡和常州行列,跻身上海、南京、杭州等高房价城市的行列。


■苏州金鸡湖畔


北京六万一、深圳六万七、上海五万六、厦门四万九、广州三万七、杭州三万五、南京三万、天津两万五、青岛两万三……


当初,城市们房价曾如此亲民;如今,城市们房价已贵不可挡。人们最后终于发现,这些城市其实需要的只是那些六个荷包鼓鼓的年轻人。



4.

刚需,房价上涨的源动力


 “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以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上海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 


这段颇有才华的话,是上海一位电台主持对观众来电的回应。


这事发生在2009年,当年还有人硬气地拒绝外来人口。当年在中国人口红利几乎无穷无尽的幻觉之上,各大城市只凭借现代洋气的人设,就能轻松跻身“流量名城”,从县城、乡村毫不费力地汲取人口。


但近几年,随着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出现,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不愿为昂贵的城市人设埋单,从一线到二线,从二线到三四线的人口回流开始出现。

人口流出导致城市衰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风口”城市鹤岗。白菜一般的房价,让城市门心惊不已,赶紧放下身段,拼尽力气吸引人口流入。


■注意:不是单价,是总价


根据西安市政府口径,自放宽落户政策之后,已经有100万人获得西安户口,成都高新区政府公布该区有超过3万大学生毕业落户。


新一线发力,导致了一线城市的人口立刻受到影响,广深两城在2018年的人口增加分别为40.6万与49.83万,相较于2017年的45.49万与61.99万大幅下降,而京沪两地,则因严控城市发展规模,与更昂贵的生活成本,出现了人口持续流出。


这样的严峻形势,使向来冷艳的北上广深都无法保持淡定,纷纷下凡,与新一线们虎口夺食。


上海允许清北直接落户,北京也建立起了高精尖人才的绿色落户通道。相比较于京沪的挑挑拣拣,广深这两座实力稍逊的一线城市,则显得并不挑食。


2019年1月11日,广州市宣布放宽入户的年龄限制:本科、硕士和博士入户的年龄限制从原来的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


在深圳,但凡人才落户,不但市政府给钱,区政府还接着给。比如人才落户龙岗区,深圳市政府提供的补贴是本科1.5万元/人,硕士2.5万元/人,博士3万元/人;若加上龙岗区政府配套补贴,就可达到本科3万元/人、硕士5万元/人、博士6万元/人。


2019年4月29日,深圳更出台了极其感人的抢人政策:


①针对深圳户籍中等偏下及低收入居民,租金是同区域同类型市场租金的30%左右;②达到在深圳交10年社保等条件,房价是同区域同类型市场商品房售价的50%左右;③深圳户籍或持有效居住证的各类人才,符合相关条件,房价是同区域同类型市场商品房售价的60%左右。


人口增减关乎城市生命线,有了人口支撑,才有产业发展,房价也才能维持高位,甚至再上一层楼。


因而,在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背后,实质隐藏了地方政府对地产财政长期依赖造成的后遗症。只有地价、房价的不断增长,财政收入与GDP才能水涨船高,这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


不断地有人买楼置业,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似乎一切都花团锦簇,岁月静好。

然而随着房价飙升,已经很少有人能不靠置换房产就买下中意的房子。卖掉手中的房子,换一处新的住所,几乎是城市人买房的唯一选择。


为了终极改善,则需要有人接盘改善房产,改善房产则需要刚需。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条始于刚需购房群体,在顶级改造结束的住房置换链条,这一长长的,从刚需到终极改善的交易链,成交额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交易总额从上亿到上千万不等。


我同事MISS张,为了换进北京三环,首先要卖掉手里的五环的房子,而据服务她的中介说,要买她房子的人,也在准备出手燕郊的小三房,而在MISS张要买的房子,房东是一位要改善学区的中年男人。


“有时候,这个链条有七八层,我们中介为了每一次成交都不出问题,还建了一个微信群交流信息。”中介还说,之前北京突然的调控政策,一下打乱了许多家庭的买房计划,直接导致了北京房屋销售量的“多米诺骨牌”式下跌。

 

“我这一辈子,反正就是在北京一环套一环,慢慢往里凑。”MISS张对我说,幸好有人买下她的房子,否则如果他们一家不要指望换新房,无论是数百万的首付,还是一个月几万块的贷款,她都无法承受。


但只要有末端的刚需人口不断流入,就能激活这一整条购房置换链条,MISS张们也能鸟枪换炮,兑现房价上涨的红利。刚需到来,繁荣整个购房市场。这就是目前城市们发动抢人大战的背后算盘。


但最近,各个城市的土拍又接连创下新高,两年前房价大涨的一幕似乎又要重演,刚需的门槛水涨船高,年轻人们的置业梦想变得愈发遥不可及。


“欲接盘而不能。”这可能是很多刚需们心中最彷徨、最焦虑的忧伤。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890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让苹果、华为们害怕的暗灰生意:一旦被盯上,就无处可逃!
下一篇:加拿大:老大快帮帮我……美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