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手机号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百家时评,为你解读国际风云、财经要闻,洞悉全局,你值得加入!

致死率60%的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019年04月11日  浏览(10919)人
0

4月9日,「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感染」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也有人纷纷转载该新闻,引起一阵恐慌。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新闻写道:


据《纽约时报》4月6日的报道,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在去年5月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


90天后,该男子在院内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


目前,这种超级真菌在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流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近日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名单。据其官网最新通报,全美感染病例已上升到587宗,近50%的感染者在 90 天内身亡。


而在中国大陆,目前共确认 18 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


很多人看完后感到一阵莫名恐慌,认为自己也可能被感染。


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过于恐慌。为什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园”(ID:dingxiangwang),原文首发于2019年4月10日,标题为《号称死亡率 60% 的「超级真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

耳念珠菌是一种院内感染菌,普通大众并非易感人群




其实,早在 2009 年,就有研究者在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发现这种耳念珠菌,耳念珠菌是一种院内感染菌。


何为院内感染菌?


简单的说,就是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一般发生在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身上(尤其是住院病人),正常人不易感染。


这种超级真菌感染主要是发生在长期使用静脉 / 动脉留置导管、外科手术后或是免疫缺陷的患者身上,普通人群大可不必过于恐慌。


美国 CDC 也曾警告过医疗机构,耳念珠菌通常是通过伤口、呼吸机与导管感染病人,特别是住院与长期护理机构内的病患特别易患。


也就是说,不是长期使用导管、没有严重免疫缺陷的住院患者基本没有感染风险。


2

为什么美国CDC如此关注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真菌,美国 CDC 之所以关注耳念珠菌主要有三个原因:


  • 耳念珠菌一般具有多重耐药性,这意味着它可以抵抗常用于治疗该菌感染的多种抗真菌药物。就算临床常用的氟康唑对它也是束手无策,治疗困难,可导致死亡。


  • 诊断和鉴定困难。难以通过标准的实验室方法对该菌进行识别鉴定,在没有特定技术的情况下,可能会错误地鉴定为其他念珠菌。


  • 该菌已引起医疗机构的院感爆发。因此,关键是要快速识别住院患者的耳念珠菌,以便医疗机构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来阻止其蔓延。


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也曾说,「超级真菌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若感染控制措施不力,容易导致院内爆发性感染。」


那么对于医疗机构,尤其是院感人员、医护人员应该怎么做呢?


3

医院如何进行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




2017年8月英国公共卫生部门(PHE)对目前的耳念珠菌指南进行了更新,具体感控措施如下:

 

患者关键感控措施


1. 单间隔离定植或感染者,要求单间有独立的卫浴设施。


2. 对于从感染的医院或国外医院转来的患者,均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获得筛查结果。


3.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 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围裙,如果有接触患者皮肤或患者血液、体液风险,应穿隔离衣。


5. 个人防护用品应在洗手后、进入房间或患者区域前穿戴好,并在患者房间内脱下并丢弃,离开前应彻底洗手并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双手。


6. 患者和探视者需要掌握感染预防措施(可以使用宣传册),包括手卫生和如何使用围裙。


7. 应考虑使用一次性物品,如血压计袖带、枕头等,特别是在暴发期间。

 

终末消毒


1. 一旦患者离开环境,就应进行终末消毒,先清洁后消毒所有患者及医务人员手可能接触到的地方。


2. 如果使用任何非接触式消毒(如气态过氧化氢或紫外线),应在其之前进行充分的清洁。


3. 如果病人需要医技检查或手术,应排在当天最后一位,环境清洁同前所述。


设备的清洁消毒


1. 所有设备应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书来清洁。


2. 应特别注意复用器械的清洁消毒,如脉搏血氧仪、温度计探头等。


废物和织物的处理


1. 应注意合理包装,避免废物和织物污染环境。


2. 在儿科和新生儿科应注意正确处置用过的尿布。


3. 任何时候不应在洗手池中丢弃或清洗污染的物品。


4

写在最后




这次的「超级真菌」感染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群体恐慌,最主要的是它击中了所有人最担忧的部分。


60%死亡率、18例中国病例、大部分病人在 90天内死亡......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16年前的「非典型肺炎」。


当然,在传播过程中,一些重要信息被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是一种古老的病菌,这种病菌对一般人不会有影响,中国发现的菌株对药物敏感等。这部分,需要媒体及专业人士的及时跟进宣传,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扩散。


虽不可过分恐慌,但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抗生素滥用的恶果已经初显,耳念珠菌在美国的爆发让我们惊警,关于如何控制「超级真菌」的进一步蔓延,如何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我们将持续关注。


特别鸣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陈轶坚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剂科/感染时间主编 周密




延伸阅读:


致死率60%的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


“截至目前,中国已确认18例超级真菌临床感染病例,这里说的‘超级真菌’指的是耳念珠菌。我们还在持续监测,但总体上还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爆发性流行感染。”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教授廖万清告诉记者。


文 | 李明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原文首发于2019年4月9日,标题为《致死率60%的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纽约时报》4月6日报道,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去年5月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该男子最终在住院90天后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下来。病房很多地方都遭到了入侵,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目前,这种名为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真菌在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流行。


 “超级真菌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若感染控制措施不力,容易导致院内爆发性感染。”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辉说,2018年在英国爆发的超级真菌感染,其罪魁祸首就是一只共用的体温计。


“从现有文献看,感染者大多会有原因不明的发高烧,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并伴随各种器官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现。”廖万清介绍说。2018年,中国发现首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中国首株耳念珠菌分离自一位76岁的患者,这项研究由王辉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分别率领的团队共同完成。


此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尚红及其团队鉴定出15名住院患者感染了耳念珠菌。据廖万清介绍,军事医学科学院也鉴定出2例。“至此,中国大陆共确认18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我们还在持续监测。”


耳念珠菌的来源目前还不明确,是环境真菌还是人体共生菌,也不清楚。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是新近进化出来的、快速适应人体宿主环境能力的新物种,主要引起血液感染,致死率高达60%。


在显微镜下,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并无明显差异,但通常具有多重耐药性,部分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三大类抗真菌药物都具有很高的耐药性。这种超级真菌对免疫系统不成熟或受损的人最致命,包括新生儿和老年人、吸烟人群、糖尿病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培养皿中的耳念珠菌菌株。图片来源/美国CDC官网


近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名单。据其官网最新通报,全美感染病例已上升到587宗,近50%的感染者在90天内身亡。据廖万清介绍,到2017年,全球有24个国家出现耳念珠菌的爆发性流行,包括日本、美国、英国、西班牙、印度等国。


为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4月9日上午,长征医院专门举办了研讨会。应邀前来做报告的黄广华解释说,耳念珠菌对健康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医院内,集中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ICU病房。美国的大规模流行也都是在院内发生的。


对耳念珠菌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传统的生化鉴定方法很难鉴定超级真菌,目前主要使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两种。据黄广华介绍,中国超级真菌临床感染病例报告延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技术问题,“质谱仪在中国大三甲医院以外并不十分普遍,不排除漏检的可能。”


目前,廖万清所在的多个院士工作站都在做相关监测,以防漏检导致耳念珠菌在国内流行爆发。“我们需要警惕超级真菌的潜在威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廖万清告诉记者,“不过从目前监测结果来看,中国出现耳念珠菌爆发性流行的可能性较低。”


本站网址随时可能更换,请关注公众号,以防失联!



已有819人赞
已收藏
上一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凭什么能赢?
下一篇:中央下发“超级文件”,两亿人命运或就此改写!
评论或留言 0

登录

注册

站点声明


返回顶部
留言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