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上文物保存最好的是山西!

2024年09月25日

许多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迄今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最不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山西地处高原,战乱导致的毁灭较少。山西作为代国故地,历来是守护中原地区的边陲要塞,至少自战国以降就是战争最频繁的地方。光一个雁门关,就发生了 1700 多次战役。从赵国的李牧将军到汉代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到北宋的杨家将,都曾经在㕍门关以及关外的云中、应州等地转战成名。直至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忻口会战,以及八路军在太行山脉的根据地活动,这里的战争尤其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大决战不计其数。说这里的地上文物保存好是因为战争影响少,不是胡说八道也一定是信口雌黄。
浑源的悬空寺建于北魏,应县木塔和上下华严寺都建于辽代,驻守雁门关最早是商代的代子国,西周的代国,这些都在关外或关口,自古都是战乱最频繁的地区。这些古建筑能够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奇迹中的奇迹,同时也证伪了所谓战乱导致古迹文物毁灭说。战乱会损坏古迹文物是肯定的,但山西尤其是雁门关外的千年古迹能保存至今,其他地方鲜有这么古老的遗存就一定说明还有比战乱更重要的原因。

图片

华严寺辽代水月观音壁画,图片自拍

我观山西的文物古迹,多数与佛教相关。悬空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华严寺、五台山等,都是佛教圣地。即使是晋祠,固然是晋国的家庙,但同样有众多佛道遗存(不知是不是参观时有遗漏,我居然没发现晋祠有儒家的痕迹)。
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至少能心存敬畏,不敢乱拆乱毁,这是不是山西古迹遗存较多较好的真正原因?
山西并非只有佛道文化,当然也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比如平遥的孔庙。不过儒文化与佛道文化在山西好像存在某种不甚分明的界限。地理上,晋北地区多佛道遗存而儒家遗存较少,晋中南地区的儒家遗存相对多些;时间上,儒文化遗存也更多是明清时期居多,更早的较少。
这是否能说明佛道信众比儒家信众更有敬畏心,更尊重历史传承和文明的遗存呢?
历史上对文物遗存破坏最严重的,如果不是战争,就应该是“三武灭佛”之类的运动了。但“三武灭佛”也只是破坏佛教,并不殃及其他。“打倒孔家店”的时候也应该只是殃及儒家。“破四旧”运动算是一次浩劫,不分儒释道,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传统的都打倒毁灭。可问题还是绕回来了,无论是什么运动,为什么独山西受影响最小?
我接触和认识的山西人不多,不好从人品或素养的角度去做评判。我曾经接触的山东人较多,早些年我总是逢人便夸山东人厚道,质朴,有底线,但那分明是儒家文化的积淀与影响。
也许,无论儒释道,有一点信仰终归是好的。都是传统文化,有一定比没有好。
历史和文化不能只存在于纸面,得有硬东西支撑,这就是文物的价值,也是我把历史和文化区分为硬历史与软历史,硬文化与软文化的依据。文献记载是软的,文物见证才是硬的。文献记载可能造假,文物却假不了。
喜欢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人,终究都会走上好古之路,这是从软到硬的必然路径。所谓信史,其实就是有硬梆梆的文物支撑的硬历史。这也正是文物和考古最大的价值所在。
人到一定年龄通常都会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开始对历史和传统心存敬畏,这是活明白了的一个标志。也许,山西是自古都活得明白的地方?
山西地下文物也很丰富。虽然不是大中华的几朝故都,但出土文物也极其惊艳。当然,这并不是山西所长,比如与陕西就没法比了。地下文物见历史也见文化,地上文物见历史且更见文化,至少更见一地的风土人情,也更见功德无量。祝福山西。
山西地上文物古迹众多,大到城市里的闹市,小到乡村野里,保护的责任很重,提供给世人观瞻的任务也重。走了多地,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各景区配套服务与南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南方那些人造的景点都能热火朝天,山西的真古迹遗存虽然并不冷清,但各景点的服务的确不太周全。
长城沿线各大关隘,我基本都走过了,雁门关当之无愧天下第一。这么好的景点,也是国家 5A级景区,整体开发也有十多年了,配套服务却没法评价。关口的“㕍门关大酒店”,很好的房子,又大又宽敞,但设施和服务简直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太不可思议了。景区内的客栈倒是不错,可几乎都没有营业,原因据说是有关部门的入住登记流程没理顺,相关设备不到位,店家没法承接客人入住。目前旅客多数住在代县县城,然后驱车或坐车十几公里去㕍门关景点,这种状况怎么搞活景区的运营?国庆长假将至,这样的问题居然还没有解决,可见地方政府的商业意识多少存在问题。
商业气息不浓也许不是坏事,比如更利于保护,但无商不富,不商就难以提升整体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毕竟商业化水平最本质的体现就是服务水平,而商业化服务好了,管理与保护的能力与水平自然也会更好,曾经诞生过晋商的山西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保护与发展,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山西依托众多文物古迹的文旅事业或产业没有道理比全国任何一个省份做得更差。祝愿山西做得更好。

已有2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