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用户请关注新公众号:百家社评,以防走失!
裁员给了350万,体面地离开!
发布时间:2025-08-09
大众的裁员方案中,"双方自愿原则"是核心基调。
梅赛德斯-奔驰宣布至2027年将削减10%的生产成本,并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但承诺不会关闭德国的工厂。
据《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公司目标是在2027年前节省50亿欧元。
奔驰鼓励超过三万名员工自愿离职,并为部门主管以上的管理人员制定单独的裁员计划。
员工若自愿离职,将根据其工龄获得最高超过50万欧元的遣散费。
例如:一名在梅赛德斯-奔驰工作超过20年、每月税后7500欧元的45岁员工,预计可获得约30万欧元的遣散费。
整体而言,对于一些高工龄和高职位的员工,补偿金额超过50万欧元。
补偿金不可谓不低啊,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职员的平均收入约为51900欧元,即每月为4325欧元。
拜耳也宣布了自愿离职计划,推出"阶梯式"补偿:
56岁以下员工按"1.2倍月薪×工作年限"计算基础补偿,若选择"冲刺奖金(Sprinterprämie)"并在6个月内离职,补偿系数升至1.5倍(最低工龄8年,最高35年)。
例如:一名满10年工龄、月薪7000欧元的员工基础补偿为8.4万欧元,已婚有子女者还能额外领取社会补助金(Sozialzuschläge)。
一名35年工龄的员工,最终可拿到52.5个月工资的遣散费。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法律并未强制要求企业支付遣散费(Abfindung),但几乎所有本土企业都将此作为"标准动作"。
一般来说,补偿逻辑考虑了"年龄、工资、工龄"三大要素,基本原则是"工龄越长、职位越高,补偿越厚"。
德国裁员的"体面",不仅源于企业的主动补偿,更依托于法律构建的"安全网"。
首先是通知期(Kündigungsfrist)的严格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622条规定,公司解雇员工必须提前通知,通知期(Kündigungsfrist)根据工龄逐步延长,最长可达7个月。
通知期为2周 | |
通知期为1个月 | |
通知期为2个月 | |
通知期为3个月 | |
通知期为4个月 | |
通知期为5个月 | |
通知期为6个月 | |
通知期为7个月 |
实际上,大多数德国公司会在合同中设定统一的通知期,通常为三个月,经理级以上职位通常为6个月。
这段时间既是员工的"缓冲期",也允许其提前向就业中心注册失业,确保离职后能立即领取失业金。
如果认为裁员不合理,员工也可以寻求工会帮助或对公司进行诉讼。
普遍情况是,员工领工资,但是在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已经可以不去公司了。
其次是失业金I(Arbeitslosengeld I)的兜底功能。
申请人需满足"过去30个月内累计缴纳至少12个月失业保险"的条件,最长可领取12个月(50岁以上可延长至15个月以上)
失业金金额与申请人过往收入及子女情况挂钩:无子女者按原净工资60%发放,有子女者则为67%。
失业金由联邦就业局发放,用于保障失业者再就业前的基本生活。
此外,失业金设有上限,高收入者实际领取金额可能低于原收入水平。
2025年德国西部地区的标准,无子女者月上限约3940欧元,有子女者约5060欧元。
且均为税前收入,实际到手需扣除税费及部分社保费用。
这一制度既保障了基本生活,又避免"过度福利"削弱再就业动力。
德国裁员中的"体面",并非偶然。
作为马克思的诞生地,德国社会对"劳工权益"的重视根植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逻辑——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Soziale Marktwirtschaft)强调"市场自由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而工会力量、企业社会责任与法律体系的协同,更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
当全球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闪电裁员"时,德国企业却愿意承担更高的短期成本(如大众为3.5万人支付的数亿欧元补偿),本质上是对"长期劳资关系"的投资。
这种选择不仅减少了罢工、诉讼等社会成本,更通过维护员工尊严,巩固了企业内部的信任与外部的社会形象。
正如网友调侃的德国"比社会主义国家更像社会主义"。
事实上,真正的高效不是对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而是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动态平衡。
当产业转型不可避免时,让离开的人体面退场,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