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引导与真金白银!

2024年10月10日

市场很胶着。主要原因是,官方发布的政策,未达市场预期。再发布,大概还是不达预期。

问题可能有两个:一是市场的短期预期可能过高,二是发布的政策可能与市场脱节。或者,两方面原因都有。

一旦有明确的财政投入数字,立马就会反应成快速上涨,资本市场本来就是预期变现的场所,不可能知道财政投入下来,很多上市公司能拿到项目,还不提前反应。有些专家,动辙就喊10万亿,把市场的短期预期吊得很高,政策当然不可能跟上,因为任何一个财政政策都有程序的。

在先发国家,举债这种事,要经过各方反复挑战,不同意见要反复争论。争论的前提,是受影响的各方,在举债后到底是获利还是受损,各自都要评估。这是R系统天生自带的功能。在P系统下,能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的专家是难能可贵的,更多的是,希望天降甘霖,自己分杯羹。5万亿,10万亿,甚至20万亿,喊起来容易,感觉上很正义,实际呢?有些观点完全不考虑实情,例如用数万亿去做存量房收储,意义在哪里?存量房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需求与地域的不匹配。人少的地方很多烂尾楼,人多的地方本来新房就少。在人少的地方收储,有意义吗?这需要具体测算,并且早就有过测算,这个时候喊几万亿收储的口号,不是别有用心,又是什么呢?有些债务,需要重组重整;有些债务,就是要破产清算。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要期待“慢牛”还是挺难的,主要是因为目标不清晰,缺乏共识目标的预期引导

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多少财政投入的承诺,无论5万亿还是10万亿,那立马都会反应在资本市场上,变成短线交易,大热之后就是大冷,这是资本市场的天性。

那应该怎么确定目标呢?不应该是看具体的财政投入金额,尽管,市场对这个金额有各种测算,但官方本来就不应该承诺这个金额,否则都会变成短期行为。

成熟而稳妥的做法是,穷根究底,设定就业率、通胀率、GDP增长率、社会保障指数等指标,这几个目标指标一定要十分清晰,并且反复强调,现在的新散户都是本科以上,完全看得明白。在货币政策和操作上,要有充足的灵活性;在财政政策上,要明确,将持续分批次地公布实施财政投入目标(对供给侧而言主要是建设项目,对需求侧而言主要是民生保障投入),然后明确表达,只要上述核心指标没有达标,财政政策就会分批次持续公布并实施。

如按上述方式,就不会一次性释放所有预期,造成A股急上急下,让这个气氛组“喧宾夺主”;但同时又最大程度强化了中长期预期,使市场更多地去关注和发现行业和个股价值,而不是遍地“抢垃圾”。

各方主官的压力,可能也就小多了。

以上。


已有5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