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7线作战,何时是尽头?

2024年10月10日

今天读抗战时期两次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拉·斯诺的文章《旭日上的暗影》,不禁泪眼婆娑。我再一次读到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在流传的时候,在细节上已经多有偏差。最原始的记录来源于美国记者斯诺写作、后来收录于《红星照耀中国》的文章:《旭日上的暗影》。在文中,斯诺这样写道:“去年(也就是1937年》9月间,我跟一个姓刘的北方老相识——一个露齿而笑的红小子——一同在山东和河南的赤裸的棕色平原上旅行了几天。这个姓刘的,从前曾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当过军官,后来变成了一个红军指挥,而最近则在日军占领区中干党务工作,现在他是要到河北北部去组织一支别动队。“我记得,在当时我们曾经大谈恋爱、战争及其可能的结果。有一次我问刘,他在这场战事结束后预备干什么?他依旧露齿地微笑着,十分泰然地望着我说道:“‘那时我已经死了,我们大半都将死在这场战争中。’”相对于我们的前辈,当下的中国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然而不管我们怎么幸福,我们都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务必要保持和传承我们先辈的那种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拥有跟我们现在一样、乃至更好的生活。可是我今天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斗争和幸福,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换言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幸福?还是斗争?毫无疑问,我们最终的追求是幸福,而不是斗争,斗争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手段。为了幸福,不得不斗争时,我们应该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像我们先辈那样不怕死,不惜死。可是我要弱弱地问一句:如果可以不死就能获得幸福,我们还要去主动赴死吗?我相信,只有傻瓜才会那样做。——当年,我们的先辈不是喜欢死亡,为死而死,而是不得不赴死。想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则消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在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一周年的时候……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0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