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放水”,会严重通胀吗?一个颠覆常识的思路!

2020年03月30日


1

今天的题目,是很多人最近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就这个话题,我给一个会颠覆很多人常识的思考角度。

先说我的结论:

目前的情况下,全球央行的“大放水”,并不足以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相反,我们要警惕经济滑入通缩的可能。

很多人一看我这个结论,就会一脸懵逼。明明央行放了那么多水,最近大家频频听到的这些词汇还不够表明这水很大吗:

QE,
“无限量”QE,
2万亿美元,
6万亿美元,
5万亿美元,
......

以上这些数据,我不具体一一解释了。有些是财政政策,有些是货币政策,有些还有包含的意思。但无论怎样,这些钱的确大都来自于全球央妈的口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比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说央妈本轮操作是“大放水”并不为过。

2

各位需要明白的一点是:

央妈的大放水,只是经济出现严重通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更一般地,在数学上,

A→B,称之为A是B的充分条件。

A+…→B,...表示需要其他条件,说明A是B的必要条件。

A→B&B→A,那么AB互为充要条件。


箭头表示能推导出。

换句话说,

央行的大放水,只是导致经济出现严重通胀的一个因素,它本身并不能单独地推导出严重通胀这个结论。

为什么?这就要回到现代货币形成的基础逻辑上来了。

以下说明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案例,仅为说明问题之用,与经济现实可能会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家理解问题本质。

假设一个封闭经济体,里面有一个中央银行,有若干家企业,若干银行,有若干居民。大家的职责是:

央行:负责生产并管理货币。
银行:衔接央行和其他经济部门(企业和居民)。
企业:组织居民进行生产,提供商品和服务。
居民:负责提供劳动力,赚取收入,并将收入用来购买产品和服务。

我们看经济体是否出现大通胀,最终可以通过观察居民部门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有没有出现价格大幅上涨来获得结论。

3

一般地,货币的形成需要经过至少三个流程:

流程一:央行派发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

这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MLF等方式。

流程二:商业银行拿到钱后,通过信贷将钱提供给企业和居民。

流程三:企业和居民拿到钱后,在通过存款和还款的方式,重新回到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再回到流程二,如此往复。

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央银行往银行体系注入的货币,就会成倍的放大。这最终的货币量,才是我们通常所言的经济体系的“总水量”。

直觉地理解,一个经济体总的货币供给,远远大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更直观地:

经济体的总水量=央行的放水量+由此导致的派生水量。

经济体的物价水平=总水量/总产出=央行的放水量/总产出 +派生水量/总产出

用字母P表示经济体的总物价水平,P1,P2表示等式右边的两个部分,我们得到:

P=P1+P2

行文至此,大家就能明白我的结论了。

一方面,央行放水可以增加P1,但P1的增加未必能抵消P2的减少。如果最终P2这个部分减少得更多,那么总体的P是下降的,数学上很直观地可以这么解释。

4

从金融的含义上,一个经济体的

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投入量,但无法完全决定经济各部门的派生货币量。

在本轮危机当中,由于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双双受到疫情冲击,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尤其是需求)侧面均出现大幅度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行为会出现如下变化:

1)企业减少中长期投资,以应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2)企业会压缩当期开支,以应对订单减少后现金流崩塌的风险。

3)企业会降低杠杆,减少财务利息支出,保证资产负债表的安全。

4)居民部门会降低当期开支,并调低收入预期。

5)居民部门也会减少信用贷款,以提高收入和现金对负债的覆盖。

综合以上,无论是企业行为,还是居民行为,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信用扩张出现严重下滑。也就是,银行即便有钱,企业和居民也并不会如以往那样去轻易贷款。银行的贷款利息下降(对应央行的降息),能刺激部分贷款意愿,但并不能让其完全恢复。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都在说,解决本轮危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重要也更奏效。这是因为,通过减税降费或者直接的财政补贴(比如对居民部门直接撒钱的消费券),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绕开其向银行贷款的“意愿”问题。

当然,财政政策也会面临财政约束,也就是政府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赤字率提升来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但如果从整个经济体看,至少有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赤字率不能无限提升。
2)经济体的整体救助,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因此,财政政策只能减少危机的破坏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一轮危机往往必须伴随着一批企业和居民的破产,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市场才会重新平衡,经济也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5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由于居民企业部门双双自发收缩资产负债表,那么银行派生的信用就会大幅萎缩,这就直接导致经济体出现通缩的效果。

换句话说,央行的救市放水,一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P1,另一方面通过降息或者定向信贷(后者很中国特色,你懂的)激发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贷意愿来试图阻止信用派生的坍塌。

这个阻止是否能奏效,央行和财政部门其实自己也

不知道。

因此,从整个经济体来说,政府的救市行为(包括货币和财政两方面)产生的后果,有三种可能:

1)刚好能对冲掉经济体实体部门借贷意愿的下滑,经济整体企稳,且价格水平也不会出现大幅上升。

2)无法对冲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坍塌,那么就算央行大放水,经济体依然可能在一段时间表现出通缩的特征而非通胀。

3)能对冲掉实体部门的“缩表”,且效果超出了实体部门的下滑程度,那么经济体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通胀。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仅凭央行放水救市,就说我们会面临严重通胀,这是不正确的说法。考虑到病毒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经济周期内生的衰退可能,当下的救市导致大通胀的可能性很小,甚至不排除出现通缩的可能。

行文结束前,我想起了电影《大空头》开篇很有名的那句话: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PS:很多人最近看到全球央行都在大放水,然后就开始担心,害怕自己的钱未来变成纸,现在是不是赶紧应该去买个房子(很多鼓吹房子的人也正是这么讲的),此文的一点科普,希望能让你不再焦虑。脑子是个好东西,多花点时间学知识,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处变不惊。

已有866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