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后,为什么没有大师了?

2020年03月24日

关于民国大师,不妨从陈寅恪先生说起。近些年,网络上很多写陈寅恪先生的文章,我就不写详细生平了,而是作为引子,挖掘一点民国大师的历史脉络。这篇文章不写鸡汤,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实事求是。下面是正文。陈寅恪是典型的中国公子。祖父陈宝箴官居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晚清著名诗人,和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母亲俞明诗是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姑姑。而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当年的中国,家世显赫基本等于家学渊博,陈寅恪生于这样的家庭,跟着父母熟读经典,十几岁就能出口成章。1910年,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毕业后,开启长达16年的西洋留学之旅。16年间,他先后入读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虽然没有得到一个文凭,却把西洋的理论和做学工具,全部学到脑子里。吴宓在哈佛大学认识陈寅恪,发出长叹:“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在欧洲认识陈寅恪,发自内心佩服:“寅恪之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那时的陈寅恪素衣白身,就以渊博的学识名满文林。1925年,中西合璧的陈寅恪学成归国。正是这一年,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胡适建议使用导师制,以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清华校方和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为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想聘请陈寅恪为导师之一。校长曹云祥不认识陈寅恪,梁启超便极力推荐:“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有了吴宓和梁启超的推荐,陈寅恪顺利就职国学研究院,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5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陈寅恪辗转于西南联大、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尤其是在香港期间,以渊博的中国学问结合西洋研究工具,写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在书中提出“关陇集团”的概念,成为唐史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仅凭这本书……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82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