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赤脚医生的她,凭什么建议武汉封城、和钟南山齐名?

2020年02月13日




  “从当赤脚医生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医生。”

—— 李兰娟

-这是木棉人物微刊的第 51 期人物-


在这场疫情之前,相比于钟南山,我们对李兰娟是陌生的。

 

甚至在1月23日,政府欣然采纳她的建议封城时,还在纳闷,这老太太到底是什么来头。

 

从建议封城,到分离病毒毒株,从亲赴武汉,到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

 

不过短短半个月,群众的风向就变了,特别是双黄连事件后。

 

甚至有人直言,我以后只信钟南山和李兰娟了。

 

这位73岁老太太,战功赫赫,却深藏功与名;和蔼可亲,却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国之脊梁;做过高官,却始终心系苍生。


这样的传奇女性,早该被我们认识了。




1947年,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贫寒人家。
 
那年,正值战火连天之际,百姓苦不堪言。
 
父亲患有眼疾,养家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从小成绩优异的李兰娟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可刚读到初二,母亲就让她辍学了。
 
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已无力供她上学。
 

看着母亲每天挑着山货走30公里的艰辛,李兰娟抱憾选择了放弃。
 
准备离开学校那天,她收拾完行李含泪和班主任告别,班主任看着这般场景,便问她:“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
 
她赶紧答道:“是的!”
 
班主任建议她请假在家自学一个月,到时候回来参加期末考试。
 
果然,这个的办法奏效了。
 
李兰娟这次期末考优异的成绩,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念书的机会。
 
最终,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她靠着奖学金坚持念完了初中和高中。
 

那时,李兰娟本以为熬过最困难的这几年,就能顺理成章上大学,然后看到前途的光。
 
可没等她参加高考,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别无选择,她只能回老家做代课老师。
 
从小见惯了乡亲们因常年劳作饱受腰背疼痛困扰的李兰娟,脑海里蹦出了一个念头:
 
我想为他们做点事。
 
在回乡前,她联系上了浙江中医院学习针灸。
 
聪慧如她,无论是教书还是治病,她都干得相当出色,却也再次因为贫寒的家境面临两难的选择。
 
代课老师,月工资24块,赤脚医生,月工资只有3块。
 
理想和现实,到底选哪个?
 
要立志成为医生的她,后来想明白了:

“只要脑袋里有知识,老师什么时候都能做;可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进一步参加培训学习医学。”
 
从此,她风雨无阻,披星戴月,辗转于全村400多户人家之间,当起了赤脚医生。

 
李兰娟求学一路坎坷,却也是幸运的。
 
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从学校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了浙江医科大一附院担任主治医生。
 
在那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年代,李兰娟一边在临床救人,一边日以继夜地投身到肝炎的课题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她的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系统,让重型肝炎治愈率从11.9%上升到78.9%。
 
各项奖项接踵而至,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了人工肝技术的开创者。
 

但她却还是老样子,一朴实的医生,始终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第一要务。
 
即便自己早已身居高位。
 
从赤脚医生到著名院士,她每一步都走得无愧于患者。





2003年,非典肆虐,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一边是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另一边却迟迟找不到病因。
 
当时身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在得知浙江出现3位非典患者后,当机立断,下达了三道指令:
 
一,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
 
二,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
 
三,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那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她这是小题大做,特别是第二条,显然不合官场生存法则。
 
但李兰娟却力排众议。
 

她顶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连夜给卫生部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
 
获得领导支持后,在她的指导下,所有接触过3位非典患者的1000多人,短短一夜被就全部找到并隔离。
 
最终,全省隔离观察的人数达到11万人以上。
 
李兰娟的杀伐果断,为非典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隔绝了传染源却远远不够,李兰娟又开始率团队日以继夜地攻克SARS病毒。
 
只用了短短48小时,就成功分离到SARS病毒,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面对病人,这位厅长级别的教授又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我们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都十分注意,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也正是这些举措,浙江省创造了治愈患者无一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的后遗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和二代病人的奇迹。
 
类似的事件在2013年再次上演,H7N9禽流感来袭。
 
这次,又是李兰娟站了出来。
 
她用5天锁定病毒来源,继而关闭活禽市场有效切断传播源,控制了一场可能在全球爆发的禽流感;
 
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传染病诊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成功自主研发H7N9的流感疫苗种子株,打破了流感疫苗种子株靠进口的局面......
 
这一次,主动权终于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了!
 

记得李兰娟去年上《开讲啦》,撒贝宁提到她录制节目是当天去当天回的。
 
她立即补充道:“我上午还在看门诊。”
 
在她眼里,时间就是生命。
 
她是一位负责任的厅长,更是一个有着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就像她写给年轻人的寄语:
 
医学是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
 



2月2日,李兰娟带领专家组成员抵达武汉。
 
央视记者去采访她时,有一个细节让人泪目。
 
记者听到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特别担心地叮嘱她要多睡一点。
 
可没等记者说完,她就转向了另一边,表情凝重地跟旁边的医生强调有关检测试剂的问题。
 

在疫情面前,和病毒赛跑就是拯救苍生,她根本无暇关心其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说:

七十几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多下了火车,吃过早餐就赶紧去开会......

可她这些年,差不多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一心扑在工作上。
 
和同样是院士的郑树森结婚后,两人工作都忙。
 
虽在同一家医院上班,但两人每天的交流时间只有起床到8点去医院。
 
郑树森甚至打趣李兰娟说:

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

而今年,她这一年一次做饭的机会都错过了。
 
除夕之夜,参加完疫情会议的她从北京回杭州时,已九点多了。
 
在北京机场随便吃的一份饺子,便是她的晚饭。


在这张刷屏朋友圈的照片里,她却笑得很满足,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炫耀”:
 

刚从北京回到杭州,她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说:
 
“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国家有难,她义不容辞。
 
危难关头,是这些民族脊梁在病毒前面筑起第一道防线保护我们。
 

经历了这半个多月的群魔乱舞,我知道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失望,一遍一遍地问: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有黑暗的地方就会有光。
 
其心若兰、心寄苍生的李兰娟是光,抗非英雄钟南山是光,奔赴在一线的普通人,亦是光。
 
我们只需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而不是,让英雄孤军奋战,甚至白白牺牲。

已有1026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