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获世界奥数冠军,民间奥数却需要降温!

2019年07月22日

最近,中国在时隔四年后,终于又拿到了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一片欢腾。


还有人调侃:美国队里华裔占80%, 教练也是华裔数学家,怕不是“中国二队”吧?


再加上拿到全国第三的是韩国队,第四是朝鲜队,这很可能说明亚洲人智商拔群......


并列冠军的美国队与中国队合影

“年轻”的奥赛金牌队员


其实今年比较特殊的除了中国队夺冠,还有中国的参赛选手,6名选手中有2名是高一学生,3名是高二学生,只有1名高三学生。


从年龄上看,中国队很可能是参赛队中最低龄的......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要求是20岁及以下的中学生,一般来说,在人年轻的时候,年纪越大,知识储备和经验都能有明显的增长,差两岁可能就能拉开不小差距,大家都有天赋,那相对大龄的选手有优势才对。


为什么这些中国选手反而越来越低龄了呢?


原因很简单,升学政策倒逼了孩子们的选择。


奥数和升学的关系在去年被大幅弱化了,从小升初到保送大学,竞赛成绩都显得越来越不重要。2018年,四大奥数竞赛(“华杯赛”、“迎春杯”、“希望杯”、“走美杯”),都因政策原因退出了义务教育阶段。


可是,如果你竞赛水平能优秀到进国家队,清华北大还是稳妥能上的。这次拿奖的6名学子,都已经保送清华北大,无一例外,即使他们中有的人才刚刚高一,还是跳级上的高一。


在高水平竞赛被保送清北,和老老实实高考之间,很多学生非常难做选择。要是等高三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整个高中期间都要花大量时间研究竞赛内容,一旦没发挥好,再去参加高考也很难拿到好成绩了。


于是,他们的策略变成了尽可能低龄参加竞赛,就算竞赛的路没走成功,也还有时间准备高考。


也就是说,在奥数全面降温乃至部分禁赛之后,走这条路的学子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竞赛水平,拼命兼顾多种选择。


而且,紧随着夺冠的消息,新华社又报道了“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新政策,数学作为理工类的基础学科,重要性明显要被提的更高了。





数学地位的整体提高,肯定会影响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这两个消息一起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那以后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奥数呢?

奥数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奥数与升学挂钩,全民疯狂搞奥数,现在奥数去掉了功利性,家长们又快速抛弃掉了这个培优班,让孩子们疯狂学英语,这可能都是有点扭曲的。


没有奥数就没有“军备竞赛”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在北京的小升初,名校要求孩子们英语达到大学四级水平才够竞争门槛,上海、深圳也是类似情况。


有家长调侃到:孩子的4岁,词汇量1500左右,在美国肯定算聪明的了,但是在北京海淀区还不够上学的要求......



这些扭曲的标准背后,是稀缺的教育资源在操纵,奥数可以筛选出最聪明的那批孩子,而英语可以筛选出家长最重视教育、孩子也最努力的那一批。


如果你的目标是孩子升学,那就按现在中小学名校的招生标准来安排孩子的培优和学区房就好了;如果你想得更长远,觉得孩子的智商还不错,那我们倒可以重新审视下奥数。


奥数本质上是一项竞技运动,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全民疯狂搞奥数,是因为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真的适合走竞赛道路。


这就像其他的奥林匹克竞技,你送小孩去学游泳,会指望他进国家队,以后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吗?大概率不会,因为你看到孩子只能游出一般水平,就已经放弃了。


你也不会因为让孩子去打篮球,就指望他未来进NBA,看看身高和体格就不太行呀。


能够走上竞赛道路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天赋、努力、机会缺一不可,所以之前会有专家说,中国只有5%的小孩真的适合奥数。


但是奥数在民间退烧之后,如果我们能像看待孩子打篮球那样看待奥数,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维体操,也不需要用一轮接一轮的培优班去轰炸,刷题从来都不是奥数真正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觉得可以训练下孩子的思维,方法很简单,在他掌握了一些小学数学知识之后,给他买一本靠谱的奥数题,陪他去做就好了。


低年级奥数的价值其实在于,引导孩子发散思维,锻炼逻辑性思维。


为什么一个方程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用复杂的方式去做呢?


因为奥数就是想让孩子保持思考的习惯,当你「工具」不足的时候,你能不能发散思维,用你仅有的工具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鸡兔同笼问题,牛顿问题什么的,要绕一大圈才能得到答案呢?


因为它训练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逻辑推理能力。计算是计算机就能轻易完成的,但是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却能受用终生。


可以说,奥数在中国早就走偏了。


因为升学压力,大批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奥数班,然后自己坐在后面陪读,老师讲完了孩子不懂,自己再给孩子讲一遍,然后让孩子不断刷题,直到会做,这和奥数的初衷简直背道而驰。


既没有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又没有学会灵活使用工具解决问题,那还搞奥数干什么呢?


如今热捧的英语同样可笑,大学生需要有基本阅读、写作英语的能力情有可原,小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水平有什么意义呢?证明我们对孩子童年的剥夺足够到位吗?


在中国,小孩想上学,英语要说的比美国小孩更好,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幼儿教育不是不足,而是远远过度了。


在最近的热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教出了状元儿子的那位父亲,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而2019年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小孩找不到自己的箭靶子,每天努力的原因,只是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样才能上好学校呀”。


想拿到奥数冠军,甚至想培养出优秀的数学家,只让孩子们去单纯地每天拉弓都是绝对不够的。成功的背后,是热爱,天赋,努力和机遇,除了努力,其他的都是金钱买不到的,但也许那些才是最重要的。


已有907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