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癌药进医保后,反而消失了?

2019年07月02日

2018年7月6日,《我不是药神》在国内上映,一时间激起了民间对仿制药的呼声,和对抗癌药药价极高的不满。


当然,很快也有公知提出了另一个角度,抗癌药本身就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的品种,如果不让药厂通过卖药赚钱,谁还会去投入重金研发新药呢?


那有没有既让积极研发的药厂赚到钱,又让老百姓吃得起保命药的法子呢?


其实是有的。


所谓的仿制药,无论是印度仿制还是中国仿制,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合法的,因为研制专利药品的药企,只能在专利保护期内进行独家生产、垄断定价,只要过了这个期限,不拥有专利的药企也可以合法生产仿制药品了。


如果剔除掉艰辛研发的成本,并且引入多家药企进行市场竞争,仿制药的价格大幅下降是很正常的结果。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仿制药在全球的占比达到了90%以上,在我国更是高达95%,可以说是极其常见的操作了。


今年6月20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就公示了《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建议清单》。


然而,央视的记者进行走访调查时却发现,那些通过了我国一致性评价的合格仿制药,在药店要么卖出了高价,要么根本买不到。


除此之外,去年10月推出《关于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之后,也出现了抗癌药纳入了医保,反而很难买到的现象......



鼓励仿制药,原本是让老百姓大幅降低医药费负担,将抗癌药纳入医保,更是为了让很多买不起的药的癌症患者看到生存希望的善举,到底为什么这些药物会变得只听得到名字,却拿不到药呢?

抗癌药与医保经费



有一种针对乳腺癌靶向药物叫“赫赛汀”,自从它2017年7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后,全国多地陆续出现赫赛汀短缺,赫赛汀被称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救命药,目前还没有同类的可替代药品,缺药给病患带来的威胁,可能比高药价更加严重。


另一种针对肺癌的靶向药,叫“克唑替尼”,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但是每盒的售价高达5万元,一盒只能吃一个月,这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2018年10月,克唑替尼被纳入了医保报销目录,按照报销规则,病人只需要自费不超过5000元就能买到一盒了,这么一算,吃药的经济负担陡降,很多病人都欢喜不已。


可是,在克唑替尼纳入医保后,很多省市却突然买不到这款靶向药了。


在一个癌症病友的网络论坛中,有人发起了问卷调查,这项包括了504个癌症患者的调查显示,有54.9%的患者表示买不到医保抗癌药,有53.4%的患者透露,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不进医保抗癌药。


到底为什么抗癌药一进医保,就像消失了一样呢?


因为高价抗癌药,和我们现在的医保体系本身就存在一些冲突,纳入抗癌药是善举,但是实际操作上更像是勉强做了力所不及的事情,现实远没有电影简单。


一方面,全民医保体制下,医保基金本身就比较紧张,考虑到老龄化的进程,各地都会尽可能节约使用医保经费。


在抗癌药进入医保范畴时,就有知名肿瘤医生在微博表示过担忧:“此举会令医保负担更重,少数人癌症病人得利,大量病人无法得到医保救助。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癌症药太贵了,如果用医保补贴癌症病人,那么帮助一个癌症患者延长几年生命的费用,就足够给上百个普通居民报销一年的医药费了。


要知道,我国的医保体系是现收现付制,城乡居民医保人均每年筹资几百块钱,而职工医保人均每年筹资几千元。如果个别人用得多,必定会挤占其他使用者的份额;一旦社保亏空,就会有人看病没办法报销。


另一方面,我国的医院现在有一个政策,就是控制药占比。


以前医院总是因为“以药养医”而饱受诟病,后来,国际卫计委直接发话了,「到2017年底,前4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


也就是说,药品占所有看病费用的比例也是受到限制的,而癌症病人往往不需要多少诊疗,也不用长期住院,只要有靶向药可以吃就行了,但他们的愿望却刚好不符合控制药占比的要求。


靶向药好,但是买不起,国家给报销,但是现在开不出来。


说到底,一个月几万元的靶向药对个人来说是天价,对国家医保资金来说,又何尝不是重负呢?


靶向药进了医院却买不到,这个结果是极其令人心痛的,但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又几乎是一种必然。


对于全民医保来说,大幅度报销或者免费的部分,或许本就应该是基础医疗的部分,先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再来考虑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率问题。如果把所有病都一刀切,全部报销,就可能会陷入西方国家的医疗困境。


比如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推行了全民免费医疗,结果却是普通人根本预约不上医生,癌症患者从身体不适就开始预约,等见到医生的时候,已经过去两年了,活生生被拖成了癌症晚期。



这样的国度, 看病是不要钱了,但是要命。

仿制药又有什么困境


推出仿制药是有门槛的,在我国,仿制药正规销售的门槛,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政策」,也就是通过开展评价试验,保证仿制药达到与原研药疗效与安全性一致的结果,才能上市。


很多仿制药过不了这个高标准、耗时长的评价标准,就成了国内不合规的“假药”,加上近年很火的一些医闹事件影响,医生根本不敢开没进入国内渠道的仿制药给患者。


而且,好不容易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还有不少都被加入了国家的跨区域带量采购,不得不压低价格,薄利多销。


药企又不傻,在医院里可以按照要求薄利,在药店就不一样了,同一款药物,有医保的人在医院里只用花1/10的价格就能买到,但是如果去药店买,就要原价购买,有时候还断货。


很多问题看上去是社会问题,深究就会发现,其实是经济问题,药企不是慈善单位,医保也不是予取予求的金库,最终大家讨论的问题,就是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


我们想人人得病都能有药可用,能看得起病,但医疗资源是稀缺的,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全部需求,或者所有人的一部分需求;


我们希望药价能尽可能便宜,但是药企要么达不到药效上的高要求,要么不可能不赚钱,真的严控药价,反而导致有的药难以买到。


面对医疗体系这个如此复杂的事情,用爱发电是不可能的,只有小心谨慎,算清楚账,才可能让全民的福利最大化,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医疗资金的去向,让骗保无处遁形。


已有93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