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手机号码

登陆密码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手机验证

设置密码

设置密码

修改密码

新密码

关注公众号

会员用户请关注新公众号:百家社评,以防走失!

首页

历史虚无主义是如何毁掉一个国家的!

发布时间:2025-10-03

作者:智sir
来源:智先生(ID:zhixs10)

1943年,全球同步上映了一部叫《莫斯科使团》的黑白电影,在当时造成了很大轰动。

电影大概内容是,美国驻苏大使在抵达苏联后,亲眼见识到苏联的真实生活,这个国家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而且还从外交、军事和工业化等方面给予很高评价。

《莫斯科使团》的那句开场白已经成为了名场面: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曾经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苏联领导人一样,受到如此多的歪曲和误解。”

这句话是由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真人参演,并热情澎湃地念了出来。

所以这部亲苏电影是谁拍的?

美国好莱坞斥巨资拍摄,导演是被誉为“工匠大师”的迈克尔·柯蒂兹,他的另一部不朽神作《卡萨布兰卡》,估计知道的人会更多。

同时期,美国还拍了大量亲苏电影,比如《北极星》《斯大林格勒男孩》,1944年产出《俄罗斯之歌》和《光荣岁月》,1945年的《反击》等等,全是对苏联的肯定和褒扬。

如果要用一个具体的事件来划分,那么在雅尔塔会议之前,美国对苏联的形象宣传基本都是正面的。

帮对手宣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给苏联打鸡血,务必守住东部战线,坚持下去。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正式开辟第二战场,其实这时期的德军主力,早在1943年就苏联打光了。

英美280万总兵力,甚至比不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死亡的总人数,战前苏联人口是1.94亿,战后降为1.53亿,18岁-22岁年龄层的苏联男性,有80%死在了战场。

但亲苏宣传,很快因为冷战而突兀转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1946年3月5日,作为雅尔塔三巨头之一的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他说苏联是一个独裁威权国家,与残暴的法西斯没有区别,并强调只有英美两国,才是自由和人权的典范。

图片

丘吉尔说,苏联拥核,是全世界的灾难,不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因为原子弹掌握在美国手中而夜不能寐”。

1950年4月,杜鲁门发表演讲,正式拉开了“真理运动”的序幕:

一、通过增加“美国之音”的广播时间来增强宣传力度,播音语言增加到45种;

二、在全世界范围发放“反苏”印刷品,各种海报、小册子和报刊等等;

三、发动私人团体进行宣传,以民间交流活动名义配合国家对苏联抹黑诋毁;

四、组织美国专家团进行演讲,诱导苏联百姓产生反政府情绪。

好莱坞同样在发力,连续推出多部抹黑苏联的影视作品。

1950年的美国电影《空投艳史》,讲述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如何突破苏联对柏林的地面封锁,粉碎其断绝柏林供给的“险恶用心”,影射苏联为独吞战果不择手段;

1957年,好莱坞重新翻拍亲苏电影《北极星》,剧情全盘推倒,里头的乌克兰农民还改成反苏的匈牙利人……

西方媒体集团巧妙回避了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集中攻击红军的鲁莽和低素质,说苏军步兵因为文盲太多,不会操作和维护自动/半自动武器”,强调苏军是一支乌合之众,是依靠人海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意识形态的对抗从来就不是单方面,你来我往很正常,美国能搞反苏宣传,苏联同样也能搞对美的策反行动。

在斯大林时期,克格勃的红色攻势铺天盖地,使得当时整个欧洲和美国都被苏联的情报体系给渗透成筛子,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无偿给苏联提供情报,只因为崇高的共产理念。

美国为了揪出间谍内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麦卡锡主义运动,然而没怎么伤到敌人,却是自损一千,效果很不理想。

最关键的是,全球百姓被苏联宣传攻势给撩起来的躁动之火,已经没办法轻易平息了,罢工游行和工人工会运动全面开花。

美国只能狠下劲,对富人征收70%-90%的高税率,再通过高福利待遇来平息底层百姓的躁动之心。

如果翻遍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也就只有这个时期,资本家才真正享受到什么是纯牛马的待遇

苏联红色运动的威名,一时无两。

不过再坚固的堡垒,也挡不住来自内部的爆破。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1957年成立专门机构来编写卫国战争史,只是内容画风很不对劲。

比如斯大林错误评估战前军事政治形势,出现重大战略误判,使苏联在面对德国突袭时损失惨重,还有“”斯大林战前对军队各级干部血腥清洗,导致苏军战斗力急剧跌落等等。

这一波,更像是穗宗在抒发长期受斯大林压迫的愤懑和不满。

当时的苏联笑话可见一斑:

赫鲁晓夫在宣读斯大林暴行时,台下有人递纸条上去,他立即念出来:“赫鲁晓夫同志,当时你在干什么?”

赫鲁晓夫立即问:这是谁写的,请站出来!

连问三次,台下一直没有人站出来。

于是他说:现在让我来回答你吧,当时我就坐在你的位置上。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搞民主化和“多元论”,放开对媒体的管控,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阵地,也就是向欧美缴枪了。

这些举措全来自巴乔的好友,被誉为“苏联内鬼”的雅科夫列夫。

克格勃主席曾提醒过戈尔巴乔夫,说雅科夫列夫在美国留学时,与美国中情局有过接触,是狼人还是平民,不好说。

但戈尔巴乔夫根本不在意,甚至阻止克格勃调查他的好友。

得到戈尔巴乔夫的充分信任后,雅科夫列夫利用宣传部长的身份,到处做报告和演讲,全面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1988年,为了更方便推行西方的价值观,雅科夫列夫要求苏联停止对西方电台的干扰。

苏联自毁长城后,美国之音、自由电台、德之声、BBC等西方媒体迅速进入苏联,这招等同于招狼入室。

西方媒体展开了强大舆论攻势,一大批苏联领导人和英雄人物被抹黑,长久以来树立在苏联民众心中的丰碑,一座接一座倒下。

比如著名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

1941年11月下旬,年仅18岁的卓娅奉命去往前线执行任务,在烧毁德军马厩时被逮捕。

哪怕被折磨致死,她也不吐露半点游击队的秘密,临死前说:“你们可以把我绞死,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有两万万人,他们会为我报仇的,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卓娅的事迹传遍整个前线,成为红军的精神旗帜,他们在战场上喊的最响亮口号是:“为卓娅报仇!”

如果要类比,卓娅就像是江姐,两者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但在美国媒体口中,卓娅烧掉的不是德军马厩,而是苏联村民的木板房,所以村民们一气之下把她扭送给德军惩处,还造谣卓娅是精神病,根本不是什么英雄。

这种非常离谱的侮辱言论,没有在80年代的苏联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因为苏联内部已被历史虚无主义侵蚀。

人们宁愿相信西方媒体口中说的是事实,也不愿翻开史册,或者从参与过卫国战争的老红军那里寻求真相。

这同样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之一,原本在课本上的英雄人物被戏虐嘲讽,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被虚无解构,塞进去各种荒谬谣言。

这也不是什么上纲上线,历史虚无主义的正危害,是让一个民族忘了自己的根,当人们被敲断了精神脊梁后,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信念崩塌,是真正的国殇。

所以苏联在丢失意识形态阵地后,其实已经衰败了,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哪怕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抹黑和造谣也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出现许多离谱的梗。

例如“苏联粮食产量比沙俄时期还低”,这个梗流传很广,出现在不少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

西方媒体拿沙俄时期丰收年的8600万吨产量,去和1953年苏联史上最严重歉收年的8250万吨比较,说两者足足少了350万吨,是实锤证据。

真相是什么?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民经济年鉴》的统计,沙俄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00公斤,1909-1913年的平均产量是7250万吨。

而斯大林时代的1937年已经达到9700万吨,从1937年到1940年,全高于沙俄最高粮食产量的8600万吨。

粮食领域要爆产,其实不算什么难事,而且对于地大物博的苏联来说,大力发展集体化农业,使用大型农机和化肥,就能轻松提高粮食总产量。

比如苏联80年代的年均粮食总产量,已经跑到2.1亿吨左右(最高记录是2.3亿吨),养活自己的百姓绰绰有余。

其它像“苏联轻工业很落后,有人开着飞机排队买面包”、 苏联GDP只有美国一小半苏联战斗力差等等,其实稍微查一下官方或者联合国的统计数据,都可以轻易拆穿谎言。

除了欧美政府的宣传抹黑,还有来自民间企业的推动,这就是西方希望看到的,把对苏联的抹黑形成“既定事实”。

那如何让“既定事实”打入年轻一代的市场?

通过影视和游戏。

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只要涉及苏联和俄罗斯,自动触发的关键词肯定是恐怖分子、黑帮和侵略者。

漫威电影的黑苏片段可以说五花八门——

首先《钢铁侠2》的反派鞭锁就是苏联人,而且只要镜头里有俄罗斯的实景镜头,一律BBC滤镜拉满:

黑寡妇是受苏联迫害的特工美女,结局是投入美国的自由怀抱里:

至于美国队长的好友巴基,在苏联人手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还被改造成杀人机器——冬日战士。

美剧《切尔诺贝利》号称完美还原当年的事故始末,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无愧于“改编”二字。

在这部剧里,去核电站灭火的消防队员在毫无防备、且对危险不知情的情况下冲入充满火场。

事实上,消防队员从一开始就戴着简易的防核辐射设备,且在意识到有辐射的存在后,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灭火中,当一批消防队员被换下来,另一批又继续顶上去。

最后,这28名消防队员由于受到严重核辐射,在随后一个月内接连牺牲。为了防止核泄漏,尸体还要被特殊的金属棺木封存才能掩埋。

在这部剧里,把参与救援的苏联军队形容为“不懂真相的可怜虫”。

事实上,士兵们在出发前就已经知道,这次任务要这比之前去的任何战场都要危险,但他们硬是用最原始工具,把几吨重的核废料迅速挖走。

30多年以来,来自苏联各地的清理人员达到50万,其中有20万人参与头10年的清理工作,他们用血汗、健康甚至生命,换来切尔诺贝利往外30公里范围污染程度的大幅下降。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勇士,整个欧洲也许都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但西方媒体把他们蔑称为“生物机器人”。

BBC也拍过切尔诺贝利的纪录片,里面有一段动员视频,瓦连京将军带着400多人救援四号反应堆,并带着政委两次登上四号反应堆楼顶。

视频里,瓦连京大将动员时说:上面是死神,但没什么可怕的。

但BBC给出的字幕是:上面没什么可怕的。

呈现一部分真实的,隐瞒一部分真实的,能还原出最真实的面貌吗?

欧美如此关心三十年以前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续状况,却对日本往太平洋外排放的核污水视而不见,同样是隐瞒一部分真实,呈现一部分真实,已经属于惯犯了。

当然,如果要讨论最出名的黑苏游戏,《红色警戒》肯定逃不掉。

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扩张剧情,到苏联军官昏庸无能的形象和大Boss尤里的形象,一些稀奇古怪的作战方式和奇葩兵种,什么疯狂伊万、自爆卡车、恐怖分子、恐怖机器人等等,全都充满了苏式朋克的癫狂美学。

为了渲染红色恐怖的氛围,它还有专门的主题曲《苏维埃进行曲》

但没想到曲子非常霸气热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五角星、红布、镰刀和锤子,反而让玩家们对苏联圈粉了。

2020年,美国国防部以纪念二战胜利75周年的名义,发表了一篇题为《欧洲胜利日:庆祝与思考的时刻》的文章。

文章强调,二战始于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之时, 接着直接跳到诺曼底登陆,赞扬美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全文绝口不提苏联的贡献。

2020年5月9日,美国白宫发了一条推特:“1945年5月8日,美国和英国战胜了纳粹!”
这里面没有提到苏联,也没有提到德国向苏联投降的真正日期——5月9日,硬是把苏联从同盟国阵营摘了出来。

普京直接谴责:“1941年6月22日,是我们袭击了德国,还是德国袭击了我们?这是什么谬论?”

德国也忍不住了。

德国外长马斯和历史学家维尔盛联合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明镜周刊》:

是德国自己挑起了二战,德国要独自为大屠杀承担罪责。谁要是对此怀疑,并将罪名归咎于其他国家,就是损害了受害者的权益,就是在利用历史分裂欧洲。”

更重要一点是,美国发布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北溪二号管道项目进行如火如荼之时,挑拨之意溢出言表。

虽然这次翻车,美国出了大洋相,但对于一向脸皮够厚,可防核弹的美国政客来说,都不算啥。

美国自诞生以来,真正畏惧过的国家就只有苏联,因为共产主义理念曾差点颠覆了资本主义阵营。

虽然苏联早就解体,但美国面临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和质疑,仅靠民主自由的旗帜,已经越来越难压下去了。

可以肯定,只要全世界还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抹黑和压制就永不停止。

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情况避免不了,只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部分参考资料:

1、张朝龙:《舆论战中的“捧杀”策略》

2、赵强:《推倒苏联大厦的舆论操盘手》

3、李燕:《苏联解体前对领袖与英雄的诋毁及恶劣影响》

4、陈宏滨:《苏联解体的历史虚无主义之因》

5、V.E.克罗利:《胜利的代价:神话与事实》

6、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结论和教训》

7、环球时报:《从影视作品到书籍文献,抹杀苏联二战贡献,美国忙了70年》

8、中国经济网:《美国竟把二战爆发归罪于苏联,德国外长都听不下去了》

9、张志元:《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再思考》

10、徐博:《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

11、李建民:《美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2、张红侠:《制裁与反制裁:俄罗斯经济困局及脱困之路》

会员用户请加微信,以防失联!


已有6人赞
上一篇:特朗普要“肃清米利流毒”了!
下一篇:美国对中国造船业发起攻势!
喜欢本文章可加入收藏或分享给好友
评论或留言 0

推荐阅读

从稀土到大豆,中国又一张“王牌”浮出水面!

石破茂的“谢幕秀”!

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