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微观点丨《南京大屠杀》小学课文该不该换?我们都该关心!

2016年05月25日

今年秋季,全国部分省区市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根据媒体报道,新版教材进行了较大调整,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同时根据时代变化,替换了40%左右的课文。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被撤换”这个以讹传讹的消息。


针对这一消息的传播,语文出版社第一时间予以辟谣,称只是更换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课文,而不是撤掉,是把原来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换成了美籍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中的节选《死里逃生》。


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课本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适当调整,这一点毫无疑问。譬如,新版教材的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好的现象。


但是,语文课文中也有一些内容有争议,譬如最近网上有文章说的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矛盾用了西方说法,给孩子的理解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再譬如,还有一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奇怪的是文中手捧空花盆的诚实孩子名唤雄日,还配了二张明显是日本小孩造型的插图。而根据网友的爆料,称这是古代朝鲜的一则寓言故事,原主角的名字叫宋金。如果网友说得不错,那么为何李代桃僵换成日本孩子呢?为何又叫雄日呢?这给小孩子心理带来什么影响恐怕不言自明了。而且,这篇故事显然是杜撰的寓言,历史上没听说过一个国王会到民间去选孩子当继承人的,又不是藏传佛教哪有这样的事?所以,选择这种文章一方面是在宣扬诚实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搞得却完全是不合历史逻辑的寓言,这显然并不合适。想想看,大人选的课文都不“诚实”,如何能向孩子传递诚实的品质?类似这样的课文选择和编纂,显然是存在让人不可理解的瑕疵的。


再回到《南京大屠杀》这篇文章的更换。比较两篇文章,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更具宏观写实,纪实性更强;张纯如的文章则主要聚焦于细节,文学色彩更加浓一些。两篇文章当然都很好,但就视角而言,个人认为在让后代记住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方面,更应该体现的是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和无人性,关于抗日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在其它事件、文章中体现,不必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传达太多焦点。所以,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这篇文章替换得不好,教材应该保留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爱国华侨张纯如的文章应该作为扩展阅读给小学生来读。以内前者相比后者,更加具有宏观写实性和直观性,更加能够凸显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有利于提升南京大屠杀在我们后代心中的印象。


另外,像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不是能有一个公示期,在正式使用之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看社会公众对内容有什么不同看法和建议。通过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就可以充分听取社会的意见,从而让教材更具科学性和群众性基础。

已有85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