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推荐丨海外的“唱衰”论调是一种汤!

2016年04月03日

正文
海外的“唱衰”论调是一种汤
作者:万喆

今年伊始,全球经济就让人目眩神迷。而中国经济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引人注目。而报告公布后,最令人乐观的是,这是一篇充满忧患感的报告。

所有忧患,始于安乐,所有安乐,始于忧患。

又来唱衰?

政府经济工作报告中首先让大众关注的,莫过于经济增长数值的设定。今年,这是一个区间。2016年增速目标6.5%-7%。而其它目标如新增就业人数目标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4.5%以内等,明显与经济增速将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正确的目标,才能共同保证为经济的平稳过渡和顺利转型奠定基础。

增速目标的下调不是一件小事情,其背景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攻坚克难,还有外部环境中不断此起彼伏的“唱衰”预期。

可以说,海外的“唱衰”论调,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路相伴,三十年里,无论骄阳似火、风雨雷电、抑或雾霾迷城,从不间断,从不停歇,从不厌烦,虽然有时候咳嗽、打嗝、放屁、音准失守、节奏失控、曲调失据,但从不失声,把得住铿锵情,握得住主旋律,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这样操碎了心,想想也是让人醉了。

天道酬勤,这样做,不是没有理由的,也不会是没有结果的。

中国经济经历三十年高速发展,这一点我们都知道,然而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巨大缺陷,就是它还没有经历过一个真正的经济周期。就是说,我们还都太年轻,没有历尽沧桑。

所以,我们难免都多多少少喜欢阅读心灵鸡汤,或者心灵毒鸡汤,来想象一场轰轰烈烈起起伏伏熙熙攘攘的人生,和如何面对、渡过、赢取这种人生。

“唱衰”就是这样一种汤,它影响不了经济实质,但是影响了经济预期,不管你是信了,导致了悲观情绪的蔓延,或者你说你不信,导致了为免衰退强灌水结果出清不能产能高企,都说明你已经受到了影响,你的决策已经不再冷静客观。意味着,你信了,而且你不自信。

这一招,中国人老早就用过。你听虞姬唱: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最后,她抹了脖子。这傻妞。

结构性改革本身就需要结构

中国经济压力山大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如果真要说,也许从高速增长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由零开始,一切都是成绩,一切都是喜悦,这些掩盖了一个事实,当选择变得更多,责任就变得更大,利益变得更复杂,决策变得更难。

保增长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增长后面是就业、是消费、是社会保障等等。可是,随着增长率的不断上升,增长方式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怎么继续增长,或者成为了新的问题。

还有一些新问题。比如说环境约束,比如说贫富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讨论中来,甚至展开骂战,一方说必须放弃发达国家的所谓其它要求和标准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另一方说必须要遵循人文社会环境的自然规律放慢发展脚步。

其实大可不必争吵,双方论点都并未脱离经济发展框架,完全可以将多因素纳入经济评估中来。无论环境、人文、资金等等,都可以算作是投入,综合评估,收益是否合理,尤其是短期、中期及长期的收益均应计算在内,收入、利润、负债、利息,都计算起来。恐怕就会比较容易看清发展逻辑的调整方向。

当发展作为不容置疑的主调,而自然环境、收入分配也要相应约束;当去产能等出清政策带来紧缩式压力,而粗放式的不计较投资回报的大水漫灌式政策要被摒弃;当财政要平衡,货币要稳健,汇率要调整,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银行机制、资本市场层次接踵而至,政策有效性和改革顺序息息相关,改革项目与项目之间相杀相爱,还要加上国际间市场的溢出和联动效应。

所有决策,并不在一帆风顺一本万利的时候显现出水平能力,正是在错综复杂的相机选择和权衡中取其关键点,才显示出过人之处。

所以,结构性改革,本身就要有结构的布置和权衡。而且,这正是最难的难点。

全身性而不是加成性的改革

改革并不容易。从来不容易。现在更不容易。尤其是结构性改革。

经济一直发展,社会一直进步,在动态平衡的市场中,改革随时都有,但结构性改革不常有。

全身性的改革不是把全身的每个部分都改一改,不,不,不。那至多又是一种面宽一些的加成性改革而已。全身性改革是整体思路的改变,是大脑、思想和灵魂的改变,继而使全身随之改变。就像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不需动员,却因机制的转换而相应改变。

一座房子,可以粉刷、可以铺砖、可以挂画,也都可算是改革。熔断机制也是一项改革,它或者相当于大厅里的一扇射灯,从白炽灯换成了霓虹灯,换上去发现不好使,照明书籍看不清字,照明人脸面色暗沉,而且老熄灯,所以赶紧换下来,又是一项改革。修修补补,腾腾挪挪,都可算是改革,但是加成性改革。如果要动结构,那就是等于全都要动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牵全身而每一发必动。

在市场上,有供给和需求双侧,需求侧单纯而言,应该叫做改善,而对于供给侧,则是改革。所以供给侧的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需要供求双侧发力,但主动性变革将发生在供给侧,而且,必须是颠覆性的。

比如,把一盏灯换上去又换下来,如果是结构性改革,那就不是调换而已,而是要问,为什么要换上去?为什么要换下来?为什么不好使?是因为单个灯泡的质量问题吗?还是其它灯泡对它的影响?或是所有灯泡的协同作用?又或者根本是这盏灯线路问题?这间房的线路问题?是线路质量问题?还是线路布置路径问题?是供应商的问题、采购的问题还是安装维修的问题?

好的结构不能说永不会有错误,但是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最好的被挑出,可以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可以尽快淘汰错误的部分,可以避免错误的继续。只有内生性的良性驱动和发展机制,才能保证生产力和效率得到提高,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

要深入,谁是利益既得者?

许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改就改,那么我们要改掉谁?谁是那个可耻可恨的既得利益者?

好问题。

是政府官员?是公务人员?是国有资本?是金融精英?甚至是医生是教师是城管?

去年企业界发生了不少事情,万宝大战曾经一时风头无两。当时在梳理此事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个中国房地产最大的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其实从国有资本和国有机制中受益匪浅,对于行政权力结构、国有机制关系的掌握,深得其意,如鱼得水,并且乐在其中,不亦快乎。

当力主国有资本有毒的意见领袖其实是国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这不是一种特例吧。

我无意道德评价,个人在历史潮流面前显然更处于顺势而为的地位,不便从另一种语境就进行对个体空泛的批评。诚然若此,本文所述乃是想要客观的看来,既得利益者很可能不是大众所看到、所想象、所估计。

当然,也许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中国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但是除了合法合规的问题之外,哪些利益获得是死死依附在某些旧有机制上的?哪些利益更为轻松就可以实现新机制下的转换?有时候我们闭塞耳目,有时候我们睁大眼睛,但何尝不曾仍然在幻想中盲目?

结构性改革必然是深层次的改革,触碰到的利益是方方面面的,利益方却是明明暗暗深深浅浅。也许最重要的是,哪些利益的分配是有利于整体福利的?哪些利益的取得是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或许唯有拿这个作为准绳,才能把深入深入到底。

最好的时机

没有直面压力的勇气,谈什么解决问题的智慧?报告提出新时期的多重问题,并且着重于结构性改革。正是有了这种勇气,才是一切变得更好的真正基础。

相较GDP和CPI的相对可喜,PPI自2012年年头开始,至今连续47个月下降。因此2013年底我便认为,接下来,经济会承受较大压力,而继续下去态势如何,则要看我们是否能正视这种压力。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和当今的政府工作报告正视了这种压力。

与有人一直唱衰相对的,老有人对于承认压力感到不习惯。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陈旧思路在作怪。老是有人觉得,为什么要改革,我们现在好得很。

然而不然。其实经济发展最繁盛的时候应该是最佳改革时机,因为改革毕竟会是一件暂时性挫伤部分利益的工作,更宽裕的环境,能够将损失减到最小,更容易将创伤吸收。但是,谁会真正在安乐中见忧患,在蜜糖中想去尝辛苦。大家只想推迟梦碎,哪怕悬崖近在咫尺。日本、美国皆然,所以只到资本泡沫彻底破碎后才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承认失误,然后经历漫长和更为痛苦的复苏历程。

所谓勇气和智慧,要有前瞻性和先行性。如果将人比作国家,颜值作为资本,你会发现,在你风华正茂美不胜收的巅峰时代,选择多如牛毛,信手拈来,不需考量,但往往等到你容颜衰老经历沧海,才能够想到究竟怎么能找到真爱。结果不但幸福擦肩,而且为了延缓衰老,不得不用玻尿酸支撑容貌,不过是饮鸩止渴,失去别人也失去自己。其实何必如此。最初的竞争,肯定是先天禀赋的较量,但长期而言,单项禀赋难免会趋向平庸和枯竭,你完全可以在最美的时候深刻自省、审慎纠错、发愤图强,这时候余地最大,如果能够克服惰性和自得,就能够事半功倍,提升自我,获得长久的美貌和幸福。而其他人关于你是靠了美貌得到幸福,或是你靠美貌得不到幸福,重要吗?

汉兵想略地,频频楚歌响,他唱管他唱,明月照大江。

妞,懂得安乐时枕戈待旦忧患时坚韧不拔也许才是幸福的基础。

后记

人生总有跌宕,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靠实力。实力中最基础的一项,是要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基于此,才有正确的选择。

关于鸡汤,无论是鲜美还是有毒,如果你太过认真,你就傻了。
已有85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