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昨天(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其中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
会议指出: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
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
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
确保按时足额拨付
要加强动态监测评估
科学核算办园成本
统筹好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
要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
财力状况等因素
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
提升办园质量水平
要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规范办园行为
切实守护好在园儿童身心健康
02
政策一出,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是:
“上幼儿园不用花钱了”
“育儿负担又降低了”
但也许会有另外一部分的人会想:
“以后,民办幼儿园还会有么?”
其实这个“免费学前教育”的政策,并不是突然出来的,在出来之前,中国“学前教育”这个市场,已经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深度调整。
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在学前教育法第五条中明确
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在第二十四条中明确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利用财政性经费或者国有资产等举办或者支持举办公办幼儿园。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积极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政府扶持,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在第三十五条中明确
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控制公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幼儿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作为企业资产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者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资产。
而这些政策的约束下,这也就意味着,“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也不是说完全不存在,但是也一定不是主流,未来只会是“凤毛麟角”了……
03
而实际上,在《学前教育法》出台之前,“幼儿园”这个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度的调整。
2018年,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就提出:
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监管弱问题”明确了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当时提出,要求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普惠性民办园)达80%,推动民办园转向普惠性服务,小区配套园必须办为公办或普惠园。
“推动”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不同地方应地制宜,也制定了一系列过渡措施,或者针对之前的“遗留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但是这个2020,80%的目标,在一些地方就演变成“一刀切”,而一刀切的后果,DDDD
转普惠的风还没有完全过去
2020疫情来了,而幼儿园又是“防范疫情”的重中之重。
有统计说,2020-2022年疫情期间,33%民办园无法收取保教费,84%存在资金短缺,38.2%负债超50万元,被迫关停……
疫情总算熬过去了,出生人口又面临了快速下降(不出意外的话,2025可能会突破新纪录……)
2019年,民办园数量达到峰值,为17.32万所。而到2025年底,经营状况良好的民办幼儿园,估计10万所,可能都没有了(大部分也转了普惠)
04
“免费学前教育”好不好?当然是好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千万家庭卸下育儿的重担。
同时政府补贴本身,也是对于民生福祉的投入。
只不过,民生的补贴投入其实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补贴给机构,让有补贴的机构最终战胜没有补贴的机构。
第二种,是补贴给家庭,让父母用脚投票,去选择更具有竞争力的机构。
其实,这两种补贴的总投入,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而这次,从政策端可以看出还是选择补贴给了机构。那么大概率,这个“惠民”的政策,应该会是埋在民办幼儿园身上最后的一捧土。
免费政策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公办为主”,财政资金将精准灌溉公办与普惠园。
而免费的幼儿园和收费的幼儿园相比,招生难度可想而知。而民办园即便转型普惠,亦需恪守政府指导价——收费锁死、利润归零,只剩“公益奉献”一条窄路。
或许未来民办园的唯一活路,是成为极少数家庭的“教育高定”:
双语课程,艺术课程、STEM课程,外教一对一授课都能上的都上。
但在严禁超纲教学、班额不得超标、收费全网公示的约束下……连“高端”也戴着镣铐跳舞。
当最后一所民办园的铁门锈蚀,人们或许只会记得“幼儿园免费了”
或许无人听见,土壤下无数民营教育从业者之前的投入,付出,坚守和努力。
而这捧土,埋葬的或许是上一个时代野蛮生长的勇气,也是政策铁腕与市场规律角力后,唯一的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