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箱里,别留工具!

2025年07月10日

01


这两年的各个部委的发布会上,有一句话很常见:“工具箱里留有足够的工具……”


更长时间的就不统计了,仅仅在2025年4月国新办“稳就业稳经济”发布会上,类似的表述就出现了三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常态化、敞口式做好政策预研储备,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


人社部副部长:

“就业政策工具箱充足,在激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稳岗扩岗等方面作了政策储备,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


央行副行长:

“研究丰富政策工具箱,将适时推出增量政策,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力稳企业、稳市场……”


02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思考“工具箱中有很多工具”这句话。


首先,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大概率是“悲观”的。


因为频繁提“储备工具”本身就说明在承认,未来可能会遇到挑战和风险,比如外部环境变化、内部的结构性问题等。正因为预见到了这些可能性,才会“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对策。


“储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适时”、“不断完善”这些词说明,在一些部委的负责人看来,未来经济大概率可能不会是一路坦途,会遇到不小波折。


其次,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思路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大概率是“静态”的。


因为“储备充足的工具”,只能对抗过去存在的老问题。这种思路更像“刻舟求剑”的逻辑比如人社部储备“稳岗扩岗”政策对应失业压力、央行储备“结构性工具”用来应对融资难。


但是面对新问题呢?比如AI带来的就业替代,比如“融资难”变为“不融资”,又应该如何解决呢?过度依赖“储备”,实质挤压了制度突破空间。当“工具复用率”越高,往往意味着应对新问题的制度创新能力越弱


最后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努力是形成合力的,还是各自为战的?


大概率是“各自为战”的。


因为从“储备的工具”来看,部委间的“许多政策”看似挺多,但是其中有些甚至是冲突的。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会被监管部门的一些“终身追责”要求限制;人社部“稳岗补贴”要求企业参保率达标,但中小微企业为了合规,反而加速缩减用工。


许多的部门KPI有些时候是冲突的,而各个部门都把“储备政策”“留而不发”背后,也或许有一些“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考虑……


03


于是问题来了:那些看起来很“充足”的工具,如果长期躺在“工具箱”里不动弹,它们的实际价值还有多大?


现实经济运行不是静态的,时间窗口拖久了,再多储备也可能变成失效的“旧药方”。更严重的是,这种“留一手”的策略容易引发一个古老而常见的经济学悖论——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政策制定者不断强调“有足够工具”,本意是稳定预期,但在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眼中,反而传递出另一种信号:是不是还有更大的风险在前方?是不是官方也拿不准情况?久而久之,这种风险预告本身就在放大不确定性。


政策“迟迟不落地”,市场就迟迟不行动。企业等政策红利落地才敢扩产,投资者观望新一轮刺激信号,消费者担心波动选择持币。所有人都在等,等来的不是稳定,而是更大的停滞。最终,原本想用来防范风险的储备工具,反而变成了加剧风险的“触发器”。


更关键的是,这种“备而不用”的策略,很可能导致政策动态失效许多储备工具设计之初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场景,而现实早已变了。等到真正动用时,问题早已变形,工具跟不上节奏,作用自然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警惕一个看似安全的“政策工具库”——它可能给人一种虚假的确定感。


现实中,信心并不会因为“我还有很多办法”而自动恢复。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办法是否真的能被及时用出来。


04


所以,未来如果我们真的看到中国经济摆脱当前低迷、走向回升的一个信号,可能不是某个政策本身多么惊艳,而是那些一直被“留着”的手段,终于被真正用上了


财政开始大规模减税和基建发力,货币政策明确降息降准并扶持关键领域,人社政策不再吊胃口而是全面稳岗扩岗,产业政策不再藏着掖着而是精准发力……这些一旦全面启动,不光是刺激力度的问题,更是释放了一种高度确定性:我们已经打出了所有明牌,别再等了,自己上吧。


这就是一种倒逼机制。当市场知道不会再有新牌时,反而更容易放手一搏。企业不再犹豫,投资不再拖延,大家只能在已有环境中找到突破口。没有“拐杖”的现实,反倒可能激发出最原始的创造力。


当然,这也是一场集中风险释放与系统压力测试。当政策真刀真枪地“应出尽出”,经济系统的软肋——低效配置、僵尸企业、结构失衡——也就躲不住了。经历短暂的“阵痛”后,才可能迎来真正的结构出清和动力重塑。


等到那一刻,工具箱不再只是用来做展示,它才能变成真正推动经济巨轮的动力系统。


毕竟,最精密的工具如果总是藏着不用,还不如一把扎实的锤子,砸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已有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