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AI不能成为的人!

2024年08月24日

8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一项最新研究报道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8家的最新年度报告专门提到了能够仿照人类创造文本和图像的生成式AI,但其中只有33家将这种技术视为机遇,剩下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都将生成式AI技术视为风险。这个比例较两年前有了“惊人增加”,首次超过了半数。
大部分主张生成式AI更多带来风险的企业认为,这种新兴技术将加剧行业竞争,并可能带来潜在的声誉或运营问题,例如可能令公司陷入AI对人权、就业和隐私的潜在影响的道德担忧。
关于AI,我已经聊了太多了。从2022年初,就开始关注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包括GPT,从震惊世界,到大家今天习以为常,其实也才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AI是一个确定性的慢变量,AI会改变世界,如同互联网一样,但是不会那么快改变世界,也如同互联网那个一样。那么在这个“慢变量”中,我们应当如何去适应呢?
你信任AI么?我并不信任。
AI的确能够极大的提高效率,但是我并不信任它。如同明天开会你要准备一个讲稿,或许你会让助理帮你草拟一份,但是助理帮你你的讲稿,如果你明天不打算在会议上出糗,那么一定需要自己认认真真的审一遍,再读一遍。
AI也是这样。AI的能力很强,但是AI有许多事情从原理上来说,是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不“信任”它的原因。
图片
第一、AI无法做价值判断。
对于像围棋,像象棋,这样有着明确规则的游戏,AI当然可以去在计算后得出最优解。但是,对于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处在“混沌”状态的问题,AI是无法做出判断的。虽然AI可以通过学习和推理来做出决策,但是它缺乏真正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法像人类一样,根据道德和价值判断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今天小A见一个领导,领导说:“这个事情,原则上不行”。小B也见这个领导,领导说:“这个事情,原则上不行!”。那这两个“原则上不行”,是一个意思么?
第二、AI无法做审美判断。
AI诞生后,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判断一个东西美与不美”,或许就是人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之一。即便AI在训练后,可以画出美轮美奂的图画,但是你要问它“这个美在哪里?”它大概是无法回答的。
AI没办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虽然AI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来生成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但是它缺乏真正的情感和灵魂,无法像人类一样创造出充满情感和深度的作品。比如,AI可以模仿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但它无法像莫扎特一样,用音乐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灵魂。
第三、AI没有自己的欲望。
在人类语境中,欲望通常指的是个体对于某种目标或状态的强烈渴望或追求。欲望往往与情感、动机和主观体验紧密相连。AI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进行工作的,AI可能被设计为追求特定的目标,如优化某个函数、完成某项任务等。然而,这些目标并不是基于AI自身的“欲望”,而是由人类程序员设定的。
AI的自主性是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驱动的,而非内在的欲望或动机。AI没有主观体验或情感,因此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欲望”。即便是一个人,如果突然有一天,所有人都觉得Ta“六亲不认”,“无欲无求”,那么想来是不会有人愿意“信任”他。人尚且如此,机器更是这样。
图片
所以,一个既没有价值判断,又没有审美判断,还没有自身欲望的“工具”,你是否会“信任”它呢?
但是,但是,但是。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让自己慢慢被算法所奴役,慢慢地像AI一样去生活,去工作。去努力达成一个有着确定性规则,和确定性结果的事情。而没有思考过,随着AI这个慢变量的慢慢普及,如果你被AI所同化,那么等待着你的明天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给出了答案: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特质的一种高度概括。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在《易经·系辞》中也有类似表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而这种“不器”,或许就是人生而为人的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所以,在必然会到来的AI时代,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是:
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行为不能被预测的人。
也就是说,要做那些AI难以模仿的事。
这样的你将无可取代……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讲话


已有11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