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百年未有大变局!

2022年11月02日

近期新起一个系列,跟大家从不同的维度,聊一聊“百年未有大变局”与改革。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北宋名臣司马光完成了鸿篇巨作《资治通鉴》,这部横跨十六朝1362年,三百余万字的编年体史书。在成书后的第二年,司马光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全面废除王安石的变法,史称“元祐更化”。《资治通鉴》落笔的第一句,就把时间定格在了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个晋国大夫向周天子索要诸侯之名。司马光煞有介事地发表了长篇大论,说这是周朝礼崩坏的开始,批评周天子滥发名分,痛斥魏赵韩破坏了规矩。并认为以三家分晋为开端,中国开启了战国的千年乱局。当然,明眼人都懂,司马光看上去是痛斥锐意改革的赵魏韩,实际上是指着改革派王安石的鼻子说,“咱朝堂上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只可惜当局者迷,站在千年未有大变局路口上的司马光,敏锐的发现了春秋与战国这道分水岭,看到了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崩溃,却没有注意这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战国时代的来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生产力的大变革,推动着赵魏韩三国的变法,倒逼着上层建筑改变,让持续千年的奴隶制社会消亡,推动着更符合生产力的封建制度接手。春秋初期,各国使用的还是柔软的青铜器,很难砍伐树木开荒翻地种田和引入灌溉,一个壮汉想要开垦一块耕地,需要准备数年的口粮,期间,还需要躲避强盗和少数民族的劫掠,以及水旱等天灾。在那个没有天使轮投资的时代,普通民众……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338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