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智慧的石头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不仅仅在于他是否努力,更关键的,在于他的判断力。
试想,如果一个人比周围的人都勤奋,却选择了一个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代替的行业,那么,他的努力,终将会化为一场泡影。
我们往往会看到人与人之间财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却经常会忽略,这些能被我们眼睛看得见的差距,只不过是结果而已,甚至是副产品罢了。
所谓“有因必有果”,当我们看到“果”的时候,不必惊讶,也不必觉得高不可攀。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可以找到他的源头。当我们去分析、明白了他的原理之后,便可以自然地导出结果了。
所谓的财富、地位的差距,除了少部分的运气使然,更多的,是基于认知水平造成的差距。
财富、地位,只不过是认知水平的外在显化罢了。
所以,我们要缩小差距,不必盯着财富、地位,而是要专注于认知水平的提升。
认知水平高的人,习惯“认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个人,如果一直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是完美的,那么,他的进步之路,便被堵塞了。
一个人不乐于、甚至排斥发现自身的缺点,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做出改进,渐渐地,就会固步自封,变得固执。
认知层次越低的人,越会觉得,别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唯一正确的。
他们不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往往是别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就急于打断、反驳对方。
认知水平高的人则不然。
他们“虚怀若谷”,“闻过则喜”。
他们深刻地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对于外界的事物,认识到得越多,他们就越会发觉,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如此的渺小,他们的求知欲望 ,会越强烈。
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反而会乐于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缺点,不断地改正缺点,不断地完善自己,没有止境。
面对别人的言论,他们不会贸然反对,他们会认真地把对方的言论听完,仔细分析过后,才会下结论。
他们往往也能够从别人不经意间的话语中获得启发,所以,他们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
认知水平高的人,专注于“底层逻辑”。
圣人“前知五百年,便可以后知五百年。”
不是因为他们有预卜先知的本事,而是因为,这个世间的底层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只要对于过去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便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的规律,一旦发现了最为本质的规律,那么,就会一通百通。
古人虽知识有限,却见识卓著;今人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却流于浅薄。
就在于古人专而精,务求求真;今人博而浅,浮躁求快。
为何那些经典历经千年而不朽,就是因为那些经典阐述的,是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纵使时光流逝,却不会发生变化。
有的人,一年要看100本书。
私以为,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读书方式是有害的。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千种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千遍的人。”
读书越多,越容易流于浅薄,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大脑越容易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与其读100本书,却都流于浅薄,不如读一本流传千年的书,读一百遍。
唯有深刻的从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唯有深刻的扎根于底层逻辑的思想,才拥有“扭转乾坤”的威力。
认知水平高的人,越能看到别人的优秀。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那么博学的一个人,都觉得身边的人必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向身边的人学习呢?
事实上,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他就越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别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认知水平高的人,往往有一双慧眼,他们能够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优点,进而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来提升自己。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地位低”,而不屑于去发现别人的“优势”,这种低级错误,他们不会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他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勤于发现身边人的优势,“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日益提升。
反观那些认知水平低的人,他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秀”,却难以或者不愿发现别人的“优秀”,所以,最后他们只能是故步自封。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想要取得成长,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得以人为书。不断地汲取别人的优势,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澄明,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一旦你的认知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境遇,终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