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2020:这三个字,正改变中国!

2020年03月06日

一、新基建来了!
 
在新冠疫情进入“全球扩散”的关键时刻,一个概念点燃了中国的股市,也点燃了新一轮投资热情。
 
这就是“新基建”。它的全称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4日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高层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其实“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但大放异彩,则是在疫情爆发之后。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稿里,有这样的表述: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

 
当时正处于中美MYZ最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国际局势还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都必须建立“强大国内市场”。
 
而要建成“强大国内市场”,一靠“新消费”(消费升级),二靠“新基建”。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新基建”的地位再次跃升,超越了“新消费”成为2020年稳增长、赌国运的首选。
 
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刚刚大涨过,去库存已经完成、补库存尚未结束,再次启动楼市风险较大,老百姓的能力也追不上。
 
而“新消费”也需要消费能力来支撑,疫情让企业大面积受损,失业率反弹,哪里来的消费能力?
 
所以,只能启动“新基建”。通过加大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让经济转动起来,让资金流入居民手中,创造出消费能力。
 
说白了,就是通过“新基建”启动“新消费”,最终度过疫情带来的难关。
 
哪些基建才算是“新基建”? 5G相关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算是新基建。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输变电设施、大数据中心、城际铁路、地铁也算是新基建。
 
有媒体统计发现,到31日为止,全国已经有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大概在34万亿。其中相当大的比例,都属于新基建。
 
其实,34万亿只是一个粗略的数字,其中包含了一个项目几年的总投资。
 
那么,202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能达到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55万亿(不含农户)。如果全国增长10%,则投资额可望达到60万亿以上。
 


但事实上,截至2019年末,中国的投资增速只有5.4%(上图),显著低于经济的增长。而2020年一季度一定是同比下滑的。所以,2020年的二三四季度,需要掀起投资热潮才行。
 
二、新基建将怎样改变中国?
 
之所以提出“新基建”,显然是想区别于“旧基建”。
 
“旧基建”让人想起“四万亿刺激”,想起“印钞票的时代”,想起广义货币M2一年增长27.7%的狂飙突进,最终可能误导大家的投资预期。
 
2020年的“新基建”虽然规模会很庞大,但不会重演2009年过于宽松的局面,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或许会重上两位数,但很难超过11%
 
此外,2020年的“新基建”不会“撒胡椒面”,而会相对集中使用,更重视推动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更重视经济效益。而这些,恐怕才是新基建的关键。至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科技光环”,反而是次要的。
 
如果看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新基建”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了。
 
第一,“新基建”将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缓解当下的就业难,稳住社会。
 
疫情后的就业形势,堪称“极其严峻”。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复工第一周(2.3-2.7)的招聘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72%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十天,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锐减61%
 
调查还显示: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还有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无影响的企业仅占17.81%
 
2020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因此,有媒体把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评为“地狱级”。
 
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规模”等措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加大投资,才能保住已有就业岗位、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就是饭碗、就是民生,没有稳定的就业,社会就很难稳定。所以,新基建有“速效救心丸”的作用。
 
第二,“新基建”将推动产业升级。
 
5G、新能源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对于相关产业是重大利好。
 
而低端制造业,显然将越来越没有出路。要想生存,要么升级,要么迁移到东南亚、南亚或者非洲去。看不懂这一点,你的企业将没有出路。
 
第三,“新基建”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快跑,最终让经济南北差距更大,人民用脚投票更加明显。
 
疫情发生后,有“砖家”预言:中国会反思城镇化的方式,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回头路,会注重南北、东西差距。而我当时的预测是,疫情改变不了城镇化的大趋势,在地球上只有“强者恒强”这一种城镇化模式。
 
现在“新基建”来了,这是最好的回答。
 
新基建的核心,其实不在于“新的主体”、“新的地区”、“新的方式”、“新的领域”,而在于“有真正的效益”、“可持续发展”。
 
城际高铁、地铁也被认为是新基建的一部分,它可能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建设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根本没有人乘坐,也不会有人买单。为什么包头、呼和浩特的地铁一度被叫停,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近发改委批复了徐州第二轮地铁建设规划,涉及4条线路。为什么徐州一个地级市,可以批复这么多线路?恰恰是因为徐州人口增量非常好,是淮海地区经济中心。如果从过去10年小学生人数看,徐州增量、增幅均位居全国前5名。
 
新基建显然要跟着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走。地铁、城际是这样,5G基站、新能源车充电桩何尝不是这样?中国的手机用户、民用汽车集中在哪里?当然是中心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这些新基建也肯定会向中心城市、东南沿海集中。
 
至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呢?这些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只能在大城市开花结果。
 


上图是央行最新公布的2019年新增社会融资额的流向(单位:亿元),可以看出一个广东省就新增了接近3万亿的融资额,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大约9000亿。东北三省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这就是马太效应。
 
至于GDP第三大省山东,刚刚被挤水分,少了1万亿GDP。看看上面这个表格就知道真相了,钱早已经不怎么去山东了,广东、江苏、浙江才是真正的三强。
 
至于天津跟上海的差距,上海跟北京的差距,也相当巨大。显示出中心城市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一直说北京是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看看京沪之间的新增融资额差距,你就知道真相了。北京现在已经成为支撑北方经济的“独木”。
 
因此,新基建的实质是:承认当前中国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让投资跟着人口走。最终,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将强者恒强。在北部,北京独大会进一步加剧。
 
至于你的投资,无论是开店设厂还是买房子,都要跟着钱、跟着人走,逆潮流而动会死的很惨。
 
三、“新基建”能否替代房地产
 
今天,地产股出现了显著下跌。一个重要原因,是驻马店和广州的“楼市新政”双双被取消,显示楼市调控仍然比较紧。
 
那么问题来了:仅靠“新基建”能否支撑2020年中国经济,房地产行业会被雪藏吗?
 
我的看法是:“新基建”无法单打独斗,必须要房地产来帮衬。刚才计算过,中国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为55万亿,即便增长10%2020年也才60万亿(这包含了“老基建”)。
 
但房地产一年的销售额(新房+二手房)在23万亿左右,其中含税率非常高。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基本上相当于“车+手机”的34倍。
 
新基建看起来很热闹,但对GDP和税收的支撑能力并不强。所以,2020年不仅要靠新基建,还要靠老基建和房地产。
 
只是相比之下,新基建的旗帜可以举高一些,老基建的旗帜举低一些,房地产最好不要打出旗帜,跟着走、充当“匿名的主力军”就是了。
 
看起来,驻马店、广州这两个“楼市新政”比较扎眼的城市,都取消了新政。但事实上,疫情以来房地产管控还是放松了。至少50多个城市出台的“救开发商”的政策仍然有效,这其中包括降低预售门槛、拉长土地款支付周期等,最近很多开发商开始大手笔发债,显示债券市场大门也完全打开了。
 
所以,虽然看起来房地产行业不断被敲打,但事实上还是获得了显著的实惠。只是,国家暂时还不希望把“救开发商”的政策,扩展到“救楼市”。因为降息还在继续,如果这时候政策力度太大,房价可能再次失控。
 
楼市永远是这样:看懂的就买了,疑惑的、犹豫的过几年买,无非是买得贵一些、接下一棒而已。
 
 
就在我刚刚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交通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扎实做好试点示范,加快编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统筹研究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并做好与“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抓紧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做好粤港澳、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地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

 
看到了吗?未来中国增量交通设施在哪里?仍然是粤港澳、长三角这些强者恒强的地区。

已有905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