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谈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篇——公共信息中的谣言与言论自由!

2020年02月15日

年初武汉政府的“处理8名造谣者”的操作,在疫情扩大化后,被反复拿出来指责。有网友认为,如果当初没有处理这些所谓的“造谣者”,而让这些信息散播出来,大家就有警惕了,疫情不会像后来的历史那样进入爆发期。有些网友还进一步引入了“吹哨人”这个词。(注:为便于理解,本文也会使用“吹哨”这个词,但不完全是西方社会中的含义)八名“造谣者”的身份,现在还不是完全明确。甚至李文亮医生本人究竟是不是在这八人名单之中也不好说。李医生的训诫书是在1月3日签的,但,@平安武汉关于8名散布谣言者被依法处理的消息,则是在1月1日就已经发布了。换句话说,当初因发表疫情相关消息被处理的,也有可能比八人更多。前几天有个消息,说有个确诊病例20多天体温没有异常。这个消息,放到一个星期前,还是很惊悚的。放到两个星期前,可能会引发恐慌。但是几天过去了,社会上反应比较平淡,也没有因为这个扩大隔离期的时长或者更加恐慌。毕竟大家都麻木的差不多了。什么气溶胶传染,什么粪口传染,都听说了一遍。恐慌达到一个阈值之后,就没法再轻易提升了。日子还是要继续过。这其实也给政府提了一个醒,在一定程度内,没有必要太害怕“恐慌”。过去我们网络管的相对比较严,人们听到的恐慌性的消息比较有限,受的刺激不多,阈值较低;结果是听到一个什么事,不管真的假的,可能就在有些地方小规模恐慌了。但如果政府对“恐慌信息”保持一个稍微高一点的容忍阈值,让人们经常受到各种刺激,经受锻炼,比如……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72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