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艺复兴,谁在复兴?

2020年01月09日

“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纵观天下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1999年的央视春晚上,来自东北的黑土向全国观众朗诵出这段打油诗。乐队奏音响起,满堂掌声雷动。但赵本山心里应该清楚的知道,此时此刻他的老家——东北辽宁,那边的“风景”应该是不太好的。“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哈哈哈,这词儿整的,知道个下岗还用这儿了还。”这段调侃从两个“东北农民”的口中说出,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而赵本山不知道的是,未来的情况还要更加糟糕。在即将到来的1999年,全东北的下岗人数达到180万人以上,其中辽宁省占到70万以上。在这一年的春晚上,还有一个东北人和赵本山一样“没心没肺”。哈尔滨的黄宏。在小品《打气儿》中,黄宏用他独有的“慷慨激昂”式表演,扯着脖子喊出一句:“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作为总政歌舞团领导的黄宏当然不会下岗,不过在1999年黑龙江下岗的74万国企工人中,应该没几个工人会有像他这么高的觉悟。下岗,一个颇为沉重的词汇,在全国最高的舞台上,就这样被两个东北人说的戏谑又轻快。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赵本山和黄宏两个东北老乡侃上两句,几百万的东北工人就能哈哈一笑,丢掉包袱。也不是刘欢送上一首《从头再来》的激励,丢了铁饭碗的工人就能振奋精神,重新上路。更多的时候,下岗给当事人带来的唯一感觉,只有痛苦。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儿子正在读初中,夫妻几乎同时下岗。一天,儿子告诉父母,学校要开运动会,按照老师的要求,他得穿一双运动鞋。可这个家就连买一双新鞋的钱也凑不出来。吃饭时,妻子不断抱怨着丈夫没本事。丈夫埋头吃饭,沉默不语,可妻子仍旧不停的埋怨着。这个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

百家时评小程序
已有893人赞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