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

2019年09月14日

昨天是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举国欢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许多人却不知道,就在中秋节期间,一件大事正在发生!


两大央媒中秋节联手: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




中秋节期间,中国的两大央媒——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集体发声,直指中国香港的住房问题,文章指出,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住房问题,这需要各界寻找出路,打开死结,这个问题不能再等。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有恒产者有恒心”。居者有其屋,方能形成社会的稳定力量。然而,港人的居住水平之低,确实与香港极不相称。


《新华社》指出,在高楼大厦背后,有着大量低收入人群栖身在“鸽子笼”或狭小、不安全的劏房里。这些人日日辛苦打拼,却难以分享到香港经济发展的红利,实在不合情理,也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而《人民日报》文章指出,随着香港局势发展,广大香港市民除了进一步呼吁止暴制乱,更多人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影响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住房,正是重中之重。


《人民日报》说,香港绝没有理由,一面穿着“全球最有竞争力经济体”等光鲜靓丽的外衣,一面却在住房上露出极为难堪的里子。


香港住房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土地,增加土地供应已经刻不容缓。香港不是没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


香港民建联呼吁援引《收回土地条例》,意味着自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一次利益平衡。这些土地,主要指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


《人民日报》指出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什么才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什么才是对年轻人“网开一面”?这才是。


香港社会被金融地产绑已久,但这一发展模式,既不是永动机,更潜藏着不少危机。反过来思考,一旦香港社会打上死结、失去竞争力,所有人的房产都会不断贬值;只要中国香港持续保持竞争力,那么受益者,一定是香港企业与市民。


香港推动实施空置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2日晚间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透露,特区政府将在政府宪报刊登实施空置税的条例草案。刊宪完成后,自己去年6月公布的六项房屋政策新措施将全部到位


资料图


林郑月娥强调,空置税的法案需要特区立法会审议通过,但是房屋是民生头等大事,政府增加房屋供应的措施只会陆续出台,绝对不会不算数。


根据林郑月娥去年的表述,特区政府准备修订相关法例,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差饷即香港对不动产保有环节的一种税收。



直指香港问题症结



香港问题的症结,越来越呈现在公众面前,正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指出的,建立在金融、地产之上的经济体系绑架了香港,造成了香港商业成本虚高、大家族垄断、社会贫富分化,城市失去竞争力,社会底层看不到希望,这才是影响香港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据数据统计,香港财富集中度接近80%,香港富豪前十中多数以地产发家。

发展至今,香港的众多产业早已被少数品牌地产商垄断,最有名的是四大家族。

地产商们逐步通过对楼宇的控制,扩展到对交通、电力、电信、超市等各种商铺的控制,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旗下产业版图也从地产跨越到电讯、港口、百货乃至水电燃气等众多领域,牢牢地把控着香港的经济,他们的举动甚至影响着香港未来发展方向。
 

地产业对香港财政收入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卖地收入”上。至2018年底,香港建成区土地276.64平方公里,开发率约24.9%,还有800多平方公里尚未开发。其中居住用地78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7%。

在全球同类发达经济体中,香港的居住用地比可谓是最低的,而这也是导致香港地价上涨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巨大住房需求,土地价格又并未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让步,从而导致地价和房价始终维持在高水平,令价格的下行空间消失。

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
 
近20年来,香港市民的工资水平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而目前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数在25000港元上下。据美国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统计,2018年香港房价收入比达20.9,不夸张的说法不吃不喝都需要20年才能买房。
 
数据来源: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
 
中国香港作为世界发达经济体之一,家庭住户收入中位数上升幅度却很小,甚至远远落后于房价上涨的速度。随着在房价不断上涨,可能只有拥有私人住宅的香港居民才能享受到地产经济飞涨带来的福利,这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香港的贫富分化。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绝大多数香港普通市民选择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

全家人生活在狭小的环境里,很少人能够通过努力摆脱这样的束缚,成为了另类的房奴。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们面临着巨大压力,创业就业意愿也遭到打击。去年,香港六个区的高考状元全部选择学医,主要是因为医科属于高薪职业,这也夹杂着些许无奈。而另外一些手握房产人群,在房价不断高涨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就会不断的拉开,也使得普通市民对生活越来越失望。


同时,少部分人认为相比租住整套住宅,更愿意租住分间屋宇,也就是大家所听说的劏房。一个房子被分成多个小单位来进行出租,人均面积仅有5.8㎡,他们觉得这样相对能够负担得起,虽然这部分人群只占香港人口的少部分,但是里面居住人数在增长,年龄层也在逐渐青年化。

不断推高的香港楼价房租桎梏了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吞噬了产业发展空间,阻碍了新兴经济的发展。香港经济结构单一化、空心化日趋严重,地产经济独大,中小企业失去生存空间,久而久之,社会渐失活力,中产向下“沦陷”,青年难觅上升通道,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矛盾不断产生。

强国方略:房住不炒!


总结,这几天,香港民建联呼吁特区政府援引《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要援引《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轮番发言,直指香港房地产问题。


这对香港本土地产商利益触动最大,首当其冲的是香港四大家族。


这次香港政府是动真格了。


90多岁的李嘉诚,却还不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垄断土地资源,抬高房价房租,赚取高额利润,剥削几百万香港人,这样的局面已经持续几十年,但它不可能永远持续。

在2009年,86岁的李光耀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提起李嘉诚,一脸不屑地评论道:

“他制造了什么行销世界的产品了吗?没有!”



李光耀判断的没错。


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控制整个香港的金融、电力、码头、电信。

700万香港人只能乖乖地源源不断输血给他们。



曾经有一个人想极力反抗这种强大势力,他叫董建华。

但是时不与他。

1997年,为了解决房价过高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八万五”计划。

因为金融危机,失败。

1999年,他想搞新科技,推出数码港计划,代替房地产。

因为互联网泡沫,失败。

力挽狂澜,却无力回天。这就是过去香港的宿命。


因为房地产,香港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

因为房地产,中国的芯片之父张汝京被赶走。

因为房地产,大量小店,正在被逼关门。

因为房地产,就算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30多岁,还住在和父母的房子里,还是上铺。

这是典型香港一家八口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4个6个月至14岁的子女,居住在面积10平方米的房间内。


所以,现在香港年轻人,打个炮都要到外面钟点房排队。

很多东西表面看起来像是当前的问题,但本质却是在为历史还帐。



与香港形成对比的是新加坡。

在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新加坡住房问题,跟现在香港差不多。

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

这时,李光耀深深认识到:

“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



如今的新加坡,年轻人没有住房之忧,也没有贫民窟,更没有鸽子笼、发水屋、㓥房。

它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有恒产者有恒心”。

2018年香港人均GDP4.87万美元,而新加坡人均高达GDP6.46万美元。


四大家族给香港的年轻人留下了猪笼房,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还成了国人眼中的废青;

李光耀不但给新加坡年轻人高端制造,港口中心、物流中心,还有各种廉价保障房。

孰高孰低,立见分晓。


而对中国大陆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内地房地产的老师,是香港。

香港,不得不要提“土地爷”霍英东。他有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叫“卖楼花”。

1954年,他用100万不到的本金,在一年时间里盖好并出售了100余栋四方街唐楼和香槟大厦、蟾宫大厦,净赚1000万港元,连他自己都没料到。

这招一出,地产界啧啧称奇,争相效仿。


1981年10月12日,霍英东陪一位中央领导视察,途中聊到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

搞了半辈子房地产的香港商人霍英东,说了一句令领导震惊的话:

“人一出生,国家就欠他一套房,怎么得了?

然后向领导当面提出搞商品房和土地有偿使用建议。


上海,是第一个引进香港土地制度的城市。

为了体现国际化,当时的土地出让文件由一位香港的年轻建筑师进行翻译,他的名字叫梁振英。

梁振英表示:我用启德机场的土地储备,给大家盖楼,解决住房问题。

现在盖好了,二十万港币一平。

所以,你在干嘛呢?


40年后的今天, 香港房地产模式产生了连政府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

经济被房地产绑架了。

而今天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包括新一线城市,房价之高早已超出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也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即使是中国民营企业老大,华为的任正非,也多次抱怨深圳房价太高、逼走了华为的研发人员。同时,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为了保持竞争力,华为不得不将大量业务部门搬到东莞松山湖,


所幸的是,中央看到了问题,正在着手解决,房住不炒,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本次贸易争端,尽管经济的压力在增大,但并没有刺激房地产的政策出台,相反,各地仍在严控房地产销售。


这表明了中国的定力,和国家的方向。


高楼大厦无法带来一个真正的强国,泡沫终究消失,吹尽黄沙始见金,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来自于高科技、世界工厂、实体经济的力量。


而对于个人来说,在房住不炒制度下,在未来,不需要过度担忧房价的波动,而应提高自己、致力于学习和工作,如果继续过去的炒房投机,必将遭受时代的抛弃!



未来中国的住房模式,会是什么样子?

经济不宽裕的人住政府建造的安居房,费用低廉。
有钱人买昂贵的商品房。

这是真正的计划和市场的完美结合。


它的鼻祖新加坡,住房制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

可以预测在未来,中国将会形成一套具“中国特色”的住房模式。


如果说耕者有其田,是建国的方略,居者有其屋,应该是强国的方略。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


已有969人赞

热点推荐